曾艷兵:卡夫卡與中國當代文化
去年7月3日和6月3日分別是卡夫卡誕生133年、去世92年的紀念日,算不上一個特別隆重的紀念日,比起逝世400周年的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來,有關卡夫卡的紀念活動看似悄然地小范圍地進行。但是,作為一個主要生活的歐洲城市布拉格的,用德語寫作的猶太作家,卡夫卡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影響幾乎遍及各個領域,譬如文學、電影、音樂、繪畫、傳媒、旅游、餐飲、房產(chǎn)、家具、裝飾、婚紗攝影、女鞋等,卡夫卡在中國當代的影響幾乎超過了任何一個當代外國作家。從“卡夫卡在中國”到隨處可見的“中國的卡夫卡”,卡夫卡已經(jīng)成為中國當代的一個流行文化符號,無論你走到哪里,不經(jīng)意間就會猛然間與卡夫卡不期而遇。然而,卡夫卡是如何進入中國文化的,進入中國文化后又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對于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和重塑又起了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盡管我們早已有目共睹,但卻鮮有專門的研究和論述,本文算是就此問題所進行地粗略描述和探索。
一、進入中國高考作文題的卡夫卡
2014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中出現(xiàn)了卡夫卡的作品,或者說卡夫卡已經(jīng)走進了中國的高考作文題。這足以說明卡夫卡在中國恐怕已不只是屬于專家學者、作家藝術家之事。上海的作文題如下: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span>
這段文字是根據(jù)卡夫卡的作品改編而來??ǚ蚩ㄔ珜戇^有關《自由意志三點式》的文字:
“你的意志是自由的。這就是說:當它想要穿越沙漠時,它是自由的,因為它可以選擇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選擇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為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不自由,因為無論哪條路,由于其謎般的特點,必然令你觸及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
《自由意志三點式》見于葉廷芳編輯《誤入世界:卡夫卡悖謬論集》一書,標題應為編者所加。但是,更為詳細的出處則見于卡夫卡1918年2月22日的筆記,存于卡夫卡的《第四本八開本筆記》。這段文字雖然意思已經(jīng)較為完整,但若將前后文對照閱讀,意思則更為清晰:
你可以避開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么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這種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
……
一個人有自由的意志,這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他是自由的,因為他想要這個生命;現(xiàn)在他當然無法走回頭路了,因為他已經(jīng)不是當初想要這個生命的那個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繼續(xù)執(zhí)行他現(xiàn)在生活在其中的當初的意志。
第二,他是自由的,這體現(xiàn)在他能夠選擇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
第三,他是自由的,這體現(xiàn)在,他還將成為從前的那一個人,懷有這么個意志: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走完這一生,通過這個方式最終回歸自己,而這是通過一條雖然可以選擇,但又是那么迷宮般的道路實現(xiàn)的,走在這條道路上,這個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將被他踏遍。
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點式,但它也同時是一點式,而且從根本上說是極端的一點式,以致沒有任何余地留給某一種意志,無論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意志。
卡夫卡進入高考試題,中國千千萬萬莘莘學子在這里與卡夫卡再度相逢,而上一次應該是在中學課堂上,那時卡夫卡的《變形記》部分章節(jié)被選入了中學課文。這段文字,一看便知是討論自由與不自由之關系的:每個人有尋找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任何人都沒有拒絕生活的自由;正如我們不能不穿越沙漠,但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方式一樣。從網(wǎng)上查看到這次作文范文,開頭就引用了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卷首語:“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卡夫卡的意思與盧梭較為接近,但遠比盧梭復雜、深刻。如果說,盧梭看到還僅僅是自由與不自由之間的矛盾的話,那么,卡夫卡則看到了更多的人生的荒誕和悖謬。
所謂標題《自由意志三點式》顯然是編者后來所加,卡夫卡這段文字原本是記在筆記本上,這肯定屬于卡夫卡遺囑中應該被焚毀的部分。因此,卡夫卡沒有也不可能整理過這段文字。這里便存在著作者意圖和編者意圖的差異。設若談及自由意志,就必然牽涉到上帝的意志的問題。因而這個問題便變成了宗教或神學問題。關于上帝的意志與人的意志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問題。人若有自由意志,那么,上帝的存在就受到懷疑;人若沒有自由意志,人活著也就失去了意義。上帝若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上帝便可以不再存在了;人若失去了自由意志,就成為上帝的擺設,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人就根本不存在??傊?,如果上帝存在,人就沒有自由;如果人是自由的,就證明沒有上帝。但丁在《神曲·天國篇》中借貝雅特麗奇之口解答了這個難題:“上帝在創(chuàng)造時,處于慷慨而授予的最大、最與其本質相稱而且最為他所重視的禮物就是意志自由,只有一切有理智的被造物以往和如今都被授予這種自由……在上帝和人之間的這一契約訂立時,人就犧牲我所說的這一珍寶;而且這種犧牲是人的自由意志本身作出的。”這就是說,人自由地選擇了放棄自由,與上帝簽訂了契約。但這絕不是卡夫卡的意思。
你可以避開世界的苦難,但這種回避本身就是一種苦難,而且是唯一的苦難。這就是典型的卡夫卡式悖論。所謂自由意志其實是不自由的。我們看看《在法的門前》那個鄉(xiāng)下人的故事便可略知一二:
“法院門口站著一個值班的門警。一個鄉(xiāng)下人來到這個門警跟前,要求讓他進去。”可是門警不讓他進去。鄉(xiāng)下人問,“以后我是否可以進去?”門警說,“那倒有可能,但現(xiàn)在不行?!编l(xiāng)下人沒有料到進入法門有這么多的難關,他原以為法律人人有份,隨時都可以進入它的大門。接著,鄉(xiāng)下人作了各種努力,他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送給了門警,門警笑著都收下了,但卻并不放他進去,只是說,“我之所以收下你的土特產(chǎn),是為了讓你明白,你能做的事你都做了,但我就是不放你進去?!庇谑?,鄉(xiāng)下人開始了他的漫長的等待,直到他臨死前,他終于忍不住向門警提了一個問題:“人人都在追求法,但是,這些年來,怎么只有我一個人跑來要求進去呢?”門警看出此人已經(jīng)走到了他的盡頭了,為了讓他正在消失的聽覺還能聽得見,他對他大聲號叫道:“這里再也沒有人能夠進去了,因為這道門僅僅是為你而開的。我現(xiàn)在就去把它關上。”
面對卡夫卡《在法的門前》,格非一直想問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法的大門不讓他進去,他回到鄉(xiāng)下豈不是也可以嗎?或者他干脆沖進去看看有什么結果,是不是也要比在法的門前老死要好呢?”在《法的門前》清楚地暗示了鄉(xiāng)下人擺脫困境的出路:“在于無所畏懼,不顧等待著他的種種危險而勇往直前;如果他決定往前走,不理會守門人的禁令,他就能達到真正的自我完成。不過,寓言中的鄉(xiāng)下人也可以做相反的事:他可以向恐懼讓步而放棄欲望,離開大門,永遠離開看門人和法。”
卡夫卡的這段筆記寫于1918年2月22日。我們知道,卡夫卡于1917年12月與戀愛了五年之久的菲利斯第二次解除婚約,這是他們徹底的分手。1917年12月27日菲莉斯解除婚約后乘坐火車回柏林,卡夫卡去火車站送別。回來后他直接去了布羅德的辦公室,卡夫卡臉色煞白,神情嚴峻、冷酷。他突然失聲痛哭,當著布羅德和他的兩位同事的面,布羅德第一次看到卡夫卡這樣放聲大哭。分手時卡夫卡的痛苦不言而喻,但同時這對于卡夫卡來說又是一種精神解脫??ǚ蚩ǖ囊簧忌钕萦谧杂膳c不自由的困境之中:婚姻的自由意味著創(chuàng)作的不自由;職業(yè)的自由意味著事業(yè)的不自由;身體的自由伴隨著精神的不自由??傊庵镜淖杂蓮膩砭桶殡S著不自由。因此,在卡夫卡看來,“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繩索上,它不是繃緊在高處,而是貼近地面的。與其說它是供人行走,毋寧說是用來絆人的”。卡夫卡這種悖論式的思想方式和表達方式,中國讀者已經(jīng)不再陌生,即便青少年讀者也已有所了解和認識。因此,卡夫卡進入中國的高考作文題也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二、進入中國大眾文化的卡夫卡
卡夫卡在中國早已不再僅屬于少數(shù)專家學者,或某些精英讀者,他屬于普通大眾,屬于千千萬萬普通讀者、觀眾、聽眾??ǚ蚩ㄍㄟ^電視、電影、戲劇、通俗音樂、網(wǎng)絡文學等大眾媒介的闡釋和傳播,已成為中國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2013年10月,臺灣青年導演劉振南指導拍攝了一部反映中年危機的影片《飛??!卡夫卡》。影片男主人公阿達年輕時是學校的風云人物,童子軍團的傳奇團長,但他在人到中年以后成為碌碌無為的上班族的一員,丟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在生活的擠壓下成為一個“往前也卡、往后也卡”的“卡夫卡”。他結婚生子,在一家保險公司推銷產(chǎn)品,經(jīng)常出差,面對事業(yè)的低潮和第二胎的沉重壓力,他失去了做夢的能力和機會。有一天,阿達突然想起高中時與初戀情人的約定,并對當初的失約后悔不已,于是他鼓起勇氣,背起行裝,獨自上路,開始了自己的拓荒之旅。該片獲得中韓電影節(jié)銀獎。該片借卡夫卡之名,說的則是當代中年年人的事??释w翔的的不是卡夫卡,而是身陷平庸生活困境的當代青年。
這種借卡夫卡之名來說自己話的作品還很多。譬如,2014年四川傳媒大學推出的校園原創(chuàng)微電影《奔跑的卡夫卡》,電影描寫兩個年輕中學生從孤獨到相互理解,從理解到分別的故事。兩個中學生一個是差等生馬小軍,一個是優(yōu)等生李雨,最初差等生試圖抄優(yōu)等生測試答案,后來受差等生影響優(yōu)等生偷小賣部的摩托車模型。他們開始交往,因為他們同樣的孤獨,他們或者父母離異,或者被單親母親忽視。他們因孤獨而感受到了相同的氣息,他們開始交往,相互依戀,最后因李雨隨母親搬遷不告而別。電影的基調是片頭的那句獨白:“人基本上是孤獨的。”影片中兩位中學生都喜歡春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影片中有老師講授卡夫卡《變形記》一幕,算是與卡夫卡有些直接的關聯(lián)。而電影中的男女小主人公不僅與卡夫卡沒有多少共同之處,與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也沒有多少相同之處。
卡夫卡也影響到中國當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青年歌手李志寫了一首歌,名為《卡夫卡》,歌詞如下:
我是否該寫一首悲傷的歌
在你難過的時候唱給你聽
我是否該寫一首哀怨的歌
在你睡著的時候唱給你聽
我時常在空曠的街上聽著風聲想起你
我時常在這樣的夜里聽著風想忘了你……
我時常在空曠的街上聽著風聲想起你
我時常在這樣的夜里聽著風想忘了你
我到底該用一張怎樣的臉
在我愛你的時候看著你
我到底該用一張怎樣的臉
在我不愛的時候看著你……
這首歌與卡夫卡有關系嗎?悲傷也好,哀怨也好,與卡夫卡實在沒有什么直接的關聯(lián),不過與卡夫卡的戀愛經(jīng)歷多少有些關系。另外,臺灣有一樂隊發(fā)表了一張音樂專輯,名為《卡夫卡不插電》。這是他們在臺灣的《海邊的卡夫卡》咖啡店每周日晚演出一周年的紀念專輯。這張專輯共收錄了16首,但似乎都與卡夫卡沒有什么關系。不插電的音樂是原生態(tài)的,沒有修飾,素樸自然,這一點倒與卡夫卡的寫作風格較為接近。
將卡夫卡及其作品改編成戲劇早已不算什么新鮮事了。2010年9月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jié),在北京方家胡同46號黑方劇場上演了由香港導演陳恒輝執(zhí)導的《卡夫卡的七個箱子》。話說卡夫卡臨終前要求他的朋友布羅德,燒毀他留下來的七個箱子。這七個箱子,裝滿了卡夫卡的著作,是他留下來的文學遺產(chǎn)。面對七箱手稿,布羅德如何選擇?究竟是選擇與卡夫卡做朋友?還是與文學做朋友?該劇將卡夫卡的作品分類為七個箱子——父子之箱,審判之箱,動物之箱,愛情之箱,寓言與格言之箱,迷宮之箱,夢與死亡之箱,分別以卡夫卡的小說《判決》,《在流放地》,《變形記》,《給密倫娜的情書》,《小寓言》,《馬戲團頂層樓座》和《饑餓藝術家》為基礎進行舞臺演繹。該劇運用戲劇形式,配合多媒體錄像、破格的實驗音樂、強烈的舞臺意象及獨特的演出風格,把卡夫卡的作品意念,化為一個“舞臺形象”。當然,舞臺上的卡夫卡及其作品其實是戲劇藝術家心中的卡夫卡。編導希望觀眾走出劇院后再去用心讀讀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與如今風行的網(wǎng)絡文學也有了許多聯(lián)系。早在2006年就有某位自稱“黛秦”的年輕女子在天涯真我版上發(fā)了一篇名為《中國的卡夫卡——性感與殘酷》的帖子,她號稱自己就是“中國的卡夫卡”,而且以大膽“露臀”積聚人氣,并迅速走紅。黛秦在貼中寫道:“卡夫卡被大家深愛,只是因為他寫了人們不可能寫的文字,他用了人們從不曾用過的思考方式。只因為他的獨一無二,還有文字里深刻的痛苦。我相信我足夠稱得上‘中國卡夫卡’。我理解得太深。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生命中的傷痕和傷痛??赡苤Z大的中國除我敢稱‘中國卡夫卡’,沒有人再這么說。沒有人會想到自己與卡夫卡有什么相同。因為很多人都是膚淺的。很多人只理解表面的,不理解深層的?;蛘咧辉敢饨邮苣w淺的,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边@位黛秦認為她與卡夫卡之間竟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有生之年只想寫一些很純粹的文字,只想描繪一下心中渴望已久的自由和快樂。沒有什么能阻攔我們義無反顧地去愛,沒有什么能阻擋自由的天地自由的腳步”。
想來這位黛秦并不知道殘雪,并不知道殘雪對卡夫卡的鐘愛,并不知道殘雪與卡夫卡有許多相似之處,并不知道殘雪對卡夫卡的閱讀和評論,并不知道其實有很多人已經(jīng)稱她為“中國的卡夫卡”了。在香港也聽說有位年輕的女作家叫韓麗珠,她被譽為“香港最優(yōu)秀年輕作家”。從外表上看,像個細弱的少女,而她的文字,已被評論者用以與卡夫卡相較。因此,有人索性稱她為“香港的卡夫卡”。這個“香港的卡夫卡”或許與布拉格的卡夫卡還有更多的相似之處。
卡夫卡從來都不愿意袒露自己的身體,他在眾人進行裸體浴的地方往往是唯一穿衣服的人;當然,他袒露自己的精神和靈魂,所以人們稱他為“精神的裸體者”。事實上,他正是害怕成為身體的裸體者,而情愿成為精神的裸體者。黛秦或許覺得“精神裸體”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何以能引起讀者的關注,吸引眼球,不如形體裸體更為接近“真理”。卡夫卡的確寫了一些純粹的文字,但是他并不描繪心中渴望已久的自由和快樂,他更多地是呈現(xiàn)這個世界的悖謬和痛苦,他從來就沒有義無反顧地去愛,也從來沒有放開自己自由的腳步。那些義無反顧地去愛,放開腳步走自己的路的人,可以是任何其他的人,一定不是卡夫卡。在卡夫卡面前,最好不要認為自己深刻而別人膚淺,寧可認為自己膚淺別人深刻,或許在卡夫卡那里,深刻原本就不存在。生活的真實,其實無所謂“深”或者“淺”。
當然,對中國當代文化而言,卡夫卡影響最大、最為深遠的還是文學??ǚ蚩▽χ袊敶骷业挠绊懓ㄗ阼?、余華、格非、馬原、徐星、劉索拉、皮皮、蔣子丹、殘雪、莫言等。因此有作家說:“卡夫卡影響了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作家而已?!笨ǚ蚩ㄓ绊懥苏淮袊骷液统汕先f的中國讀者?!皩τ谛聲r期的中國文學而言,卡夫卡的影響力同樣是無遠弗屆:從1980年袁可嘉等人介紹卡夫卡開始,經(jīng)歷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先鋒文學的‘卡夫卡熱’,再到當下以談論卡夫卡為時尚的文學潮流,這位生前寂寂無名的小說家業(yè)已重塑了中國當代的文學版圖。”1987年,劉再復宣稱:“在德語文學方面,可以說,歌德已讓位給卡夫卡。多年來卡夫卡一直成為一些作家的熱門話題,他被視為是現(xiàn)代派的第一個大師。他的作品使我們了解到西方文學中對人性的認識已達到怎樣的深度。不僅上帝死了,自己也死了,不僅現(xiàn)實是荒謬的,而且人自身也是荒謬的,人常常不是一條龍,而是一條蟲。這些觀念至今還使我們感到驚駭,促使我們深化對人的思考,因為我們的作品一般總是要證明自己是‘龍種’,是壯漢、是英雄,而不愿意承認自己可能是荒謬的,可能只是一條‘蟲’?!彪S著中國對卡夫卡的譯介與研究越來越深入、成熟和系統(tǒng),卡夫卡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持久和全面。
卡夫卡對中國作家的影響和啟示最初是他筆下藝術世界,那是一個荒誕而又真實的世界;然后中國作家很快便被卡夫卡獨特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寫作手法所吸引;再往后,人們才注意到卡夫卡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格品質,才發(fā)現(xiàn)他的人品和他的作品原來是融為一體的;最后,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卡夫卡其實一直非常向往和憧憬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多有關注和涉獵,并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應和體現(xiàn)。這使中國作家對卡夫卡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和認識。
三、進入中國千家萬戶的卡夫卡
以上論及的均為卡夫卡對中國當代精神文化方面影響,其實,卡夫卡對當代中國的物質文化方面也有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和啟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關卡夫卡的書店、咖啡館、客棧、酒店層出不窮,花樣翻新,成為中國企業(yè)文化、飲食文化、景觀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幾十年來各式各樣的“卡夫卡書店”的出現(xiàn)算是從精神到物質的一個過渡。大約在20年前,成都一條僻靜小街(仁厚街41號附2號)上,開了家“卡夫卡書店”。四川作家何大草饒有興趣地回憶了這家書店的開張和關閉?!袄习迨莻€年輕、漂亮女詩人,因為愛書而賣書,櫥窗里供著卡夫卡的臉部素描,書架上盛滿了曲高和寡的書籍,還貼了名家的照片、手稿以及手稿的復印件。店堂往里走,還有一屋,有沙發(fā)、茶水,可以小聚,吹龍門陣……”書店老板是女詩人唐丹鴻。有人問老板為什么給書店取名卡夫卡?她說,這個名字看起來很對稱,而念起來口感很安逸。這樣解釋卡夫卡真是又輕松、又有趣,只是離卡夫卡的精神似乎很遠?!翱ǚ蚩〞辍痹?jīng)興旺過一陣子,但后來去“卡夫卡”買書的人日漸少了,后來終于在冷清中關了門。聽說,“卡夫卡書店”的女老板改行去西藏拍電視,還獲了幾個獎。再后來她遠嫁以色列,在那里過著平靜的相夫教女的生活。看來,偶爾關注卡夫卡容易,長久地、一輩子關注卡夫卡絕非易事。
前幾年,一個名為“卡夫卡詩歌書店”的網(wǎng)絡書店曾在網(wǎng)上紅火一時,當然,這個書店與當年詩人唐丹鴻開的那家書店沒有什么關系。卡夫卡詩歌書店于2006年6月4日正式開業(yè)。這是一家詩歌書店,是一家網(wǎng)絡化的詩歌書店。走進卡夫卡詩歌書店,你看見的必是和詩歌相關刊物和書籍??ǚ蚩ㄔ姼钑瓴捎脴藴孰娮由虅樟鞒?,所有步驟,一鍵敲定,免去你到書店或者在其它非專業(yè)網(wǎng)絡書店淘書的諸多冗雜和瑣碎。然而,我們知道,卡夫卡其實很少寫詩,幾乎從來沒有發(fā)表過詩歌作品。這家書店為何選取這個店名,大概是看中了卡夫卡所代表的創(chuàng)新意義,弱者意義,少數(shù)文學的意義,當然也不缺乏商業(yè)的意義,
在云南昆明,還有一家卡夫卡書屋。在昆明城的酒吧一條街文林街上。緊挨著,隔了一堵圍墻,是云南大學會澤院。要進到大樹森森的大學校園,得順一斜坡下去一百米。這樣一個幽僻安靜的盡頭,便是“卡夫卡書屋”的所在地。書架上、地臺上碼放著各類圖書,裝飾成各種造型。臨窗及門外長廊上,白布傘下,沙發(fā)木椅橫陳。書屋除了賣書兼經(jīng)營咖啡、紅酒、西點等。老板是位70后的女性,名叫張穎。她說就想弄個好玩的地方,歇歇心。這想法與十多年前詩人唐丹鴻開“卡夫卡書店”頗為相似,只是年輕的書屋主人似乎不太了解成都那家卡夫卡書店的興衰往事。在這個人際關系孤獨而陌生、競爭激化、感情淡化、人與人難以溝通的時代,無論是卡夫卡書店,還是卡夫卡書屋,都在引領我們一點點遠離卡夫卡筆下的那個世界,享受一片內心的寧靜與閑適。這里的卡夫卡離卡夫卡的時代很遠,與我們現(xiàn)代生活卻很近。
除了書店,還有各式各樣的卡夫卡咖啡館,當然,有關“卡夫卡茶館”的說法暫時還沒有聽說。在廣州天河區(qū)天河北僑怡一街7號有人開了一家“南北東西卡夫卡咖啡屋”,據(jù)說生意不錯。臺北市有家咖啡店名為“海邊的卡夫卡”,早已名聲在外。新竹市則有一家“卡夫卡咖啡店”,聽說在熱鬧過后已經(jīng)關門了。
在中國,卡夫卡與房子、家具等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多少還是有些令我們感到驚訝。在當今中國房地產(chǎn)的熱浪下,卡夫卡竟然成為了北京某住宅區(qū)的名字。我們知道,卡夫卡一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他幾乎一直住在父母家,只有過幾次短暫的租房經(jīng)歷。擁有一個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妻子、孩子,當然還包括房子,這在卡夫卡一生都只是一個夢想。卡夫卡雖然有過幾次戀愛的經(jīng)歷,但他最終沒有成家。而他有一次幾乎馬上就要和菲利斯結婚了,卻因為他們原來租定的房子,房東又租給了別人,致使他們不得不又將婚期拖延下去。而這一拖延,卡夫卡便失去了結婚的信心和勇氣。
卡夫卡因為沒有房子而延誤了結婚,如今北京朝陽區(qū)新建成一住宅區(qū),取名卡夫卡公社。我想這個卡夫卡公社一定成就了不少新婚的夫妻吧??ǚ蚩ü缈傉嫉?6283平米,地上建筑面積約31038平米??ǚ蚩ü缬?棟9層-14層板樓組成??ǚ蚩ü绫敝脸柋甭?,西至黃渠東路,南至代征綠地,東接3萬平米大型綜合超市,是集公寓及配套商業(yè)、社區(qū)配套為一體的現(xiàn)代、個性化建筑。
有了自己的房子,就得有自己的家具。于是,蘇州出現(xiàn)了一家家具廠,取名叫“蘇州卡夫卡家具有限公司”。蘇州卡夫卡家具有限公司是集生產(chǎn)、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家具企業(yè),該公司主要生產(chǎn)床墊。該公司倡導睡眠文化,“您想要健康的生存,需要注意科學的飲食;如果您想要成功的生活,那您就要必須關注睡眠,因為睡比天大,健康的身體、健全的大腦、優(yōu)良的心智都離不開優(yōu)質的睡眠”。
床對于卡夫卡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個病人,卡夫卡有很多時候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但卡夫卡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睡眠,他患有失眠癥。提起失眠,他說:“在失眠背后,也許只隱藏著對死亡的巨大恐懼。我也許害怕,靈魂在睡眠時離開我就再也回不來了。也許失眠只是對罪惡的清醒意識,害怕迅速受審判的可能性。也許失眠本身就已經(jīng)是罪過。也許,失眠是對自然的東西的反抗?!笨ǚ蚩傇敢鈱⑸眢w的疾病賦予太多精神的內涵,并且總在尋找疾病的根源。由此看來,一個人睡眠的好壞其實跟床并沒有必然的、直接的聯(lián)系,而跟精神狀態(tài)密切相關。就卡夫卡而言,情況的確如此。
如果沒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具,我們可以住公寓。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廈門有一家客棧,取名“卡夫卡客?!?。該客棧坐落于福建省廈門市環(huán)島南路曾厝垵社128號,又名“海邊的卡夫卡”。撥通該客棧的電話,電話那端傳來一個清脆的女聲:“這里是卡夫卡,請問需要什么服務?”作為卡夫卡的讀者,面對如此問題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廈門的這家“海邊的卡夫卡”顯然與日本當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有些聯(lián)系,與布拉格的卡夫卡卻相去甚遠。
無獨有偶,臺灣臺中市有家旅館也取名“山上的卡夫卡”。據(jù)創(chuàng)意者說,當初設計這個名字純粹只是給村上春樹開個玩笑。而起了這個念頭,沒想到后來真的取了這個名字。其實多多少少也是覺得好玩,如果沒有辦法好玩地去做,或者是為了好玩去做,也就覺得無趣更沒有去做必要。所以他們是為了好玩而做,并且秉持著要做就做得與眾不同的信念去做。他們精心設計的室內的裝置藝術,不假他手的布置擺設,其目的是提供令人不停玩味的空間與每個人分享。在這里,好玩與有趣成為了當下卡夫卡精神的最重要特征。
最近,在山東濟南出現(xiàn)了一家“卡夫卡教育咨詢有限公司”。他們的宣傳口號是“山東卡夫卡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專注于德語,致力于打造中國德語第一品牌,創(chuàng)建純正的歐洲式教學體制,傾力為中國的學生、涉外工作人員貢獻最純正、最專業(yè)、最務實的語言。”因為涉及德語教育,因此多少與卡夫卡沾了點邊。另外,還有一家“卡夫卡工作室”,提供當下主流的軟件開發(fā)及相關服務,“包括但不僅限于企業(yè)網(wǎng)站,管理信息系統(tǒng),微信開發(fā)等業(yè)務”,“且在北京、上海、西安地區(qū)提供上門服務和業(yè)務洽談”。無論如何,這與卡夫卡實在是沾不上邊。
總之,卡夫卡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持久的、深入的。究其原因,我以為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不同的層面:一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大讀者直接受到卡夫卡及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二是間接的影響,也就是通過諸多中國作家、翻譯家、理論家對于卡夫卡的理解、闡釋和傳播,人們開始廣泛地接觸并接受卡夫卡,有些時候只是受到卡夫卡及其創(chuàng)作的某些關鍵概念或特征的影響;第三是在卡夫卡在成為一個流行文化符號后的影響,這種影響與流行文化關系密切,與作為文學家的卡夫卡反倒沒有什么關系了。最后,中國當代文化在接受了卡夫卡的影響之后,經(jīng)過轉換和變形漸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卡夫卡式的文學或文化。這個問題算是從本文溢出的又一重大問題,當然需要另文專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