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茶葉和紫砂壺
黃永玉撰寫本文手跡
黃永玉畫水滸人物壺
水、茶葉和壺的講究,我懂得很少。
從小時起,口干了,有水就喝水,有茶就喝茶。
我最早喝的茶葉,“糊米茶”。家人煮飯剩下的鍋粑燒焦了放進大茶壺里,乘熱倒進開水泡著,晾在大桌子上幾個時辰,讓孩子們街上玩得口渴了回來好喝。
喘著氣,就著壺嘴大口地喝,以后好像再沒有過。
據(jù)說這“糊米茶”是個好東西,化食,是飯變的,好親切。
小時見大人喝茶。皺著眉頭,想必很苦,偷偷抿過一回,覺得做大人的有時也很無聊不幸。
最早覺得茶葉神奇的是舅娘房里的茉莉花茶。香,原來是鼻子所管的事,沒想到居然可以把一種香東西喝進口里。
十二幾到了福建跟長輩喝茶,懂得一點巖茶神韻,從此一輩子就只找“鐵觀音”“水仙種”喝了。
最近這幾十年,習(xí)慣了味道的茶葉不知到哪里去了? 茶葉們都亂了方寸,難得遇上以前平常日子像老朋友的鐵觀音鐵羅漢水仙種了。
眼前只能是來什么喝什么,好是它,不好也是它。越漂亮的包裝越讓人膽戰(zhàn)心驚。茶葉的好不好要由他告訴你的為準(zhǔn),你自己認為好的算不得數(shù)。這是種毛病,要改! 要習(xí)慣!
我喝茶喜歡用比較大的杯子。跟好朋友聊天時習(xí)慣自家動手泡茶倒茶。把普通家常樂趣變成一種特殊樂趣,旁邊站著陌生女子,既耽誤她的時光也攪擾我們的思緒話頭,徒增面對陌生女子的歉然。
我一生有兩次關(guān)于喝茶的美好回憶:一九四五年在江西尋鄔縣,走七十里去探訪我的女朋友 (即目下的拙荊),半路上在一間小茶棚歇腳,賣茶的是一位嚴(yán)峻的老人。
“老人家,你這茶葉是自家茶樹上的吧?”
“嗯……”
“真是少有,你看,一碗綠,還映著天影子。已經(jīng)沖三次開水了,真舍不得走?!?/p>
“嗯……”
“我一輩子也算的是喝過不少茶的人,你這茶可還真是少見?!?/p>
“噯! 茶錢一角五。天不早了,公平墟還遠,趕路吧! 你想買我的茶葉,不賣的。賣了,底下過路的喝什么?”
六十年代我和愛人在西雙版納呆了四個月,住在老鄉(xiāng)的竹樓上。
老奶奶本地稱做“老咪頭”,老頭子稱做“老波頭”。
這家人沒有“老波頭”,只有兩個兒子,各帶著媳婦住在另兩座竹樓上。
有一天晚上,“老咪頭”說要請我們喝茶。
她有一把帶耳朵的專門燒茶的砂罐,放了一把茶葉進去,又放了一小把剛從后園擷下的嫩綠樹葉,然后在熊熊的炭火上干燒,看意思她嫌火力太慢,順手拿一根干樹枝在茶葉罐來回攪動,還嫌慢,順手用鐵火鉗夾了一顆腳拇趾大小紅火炭到罐子里去,再猛力地用小樹枝繼續(xù)攪和。這時,勢頭來勁了,罐子里冒出濃烈的茶香,她提起旁邊那壺滾開水倒進砂罐里。
罐子里的茶像炮仗一樣狠狠響了一聲,登時滿溢出來,她老人哈哈大笑給我們一人一碗,自己一碗,和我們舉杯。
這是我兩口子有生以來喝過的最茶的茶。絕對沒有第二回了。
關(guān)于水。
張岱 《陶庵夢憶》 提到的“閔老子茶”某處某處的水,我做夢都沒想過。我根本就不懂水還有好壞。后來懂得了一點點。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我在版畫系開始教學(xué)的時候,好像東歐的留學(xué)生都在版畫系學(xué)木刻,有個捷克學(xué)生名叫貝雅杰的和我來往較多,不少有趣的事這里就不說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口渴的時候就旋開龍頭喝自來水,我制止他生水不可喝時,他卻告訴我北京的自來水是最衛(wèi)生的。那時候中國還不時興礦泉水,這個知識由外國留學(xué)生反轉(zhuǎn)過來告訴我無疑是一個震動。是不是北京的自來水現(xiàn)在仍然可以旋開龍頭代替娃哈哈,那我就不敢說了。幾時可以? 到幾時又不可以,這課題研究起來還是有意思的。
就我呆過的地方的水,論泡茶,我家鄉(xiāng)有不少講究的水。杭州蘇州的茶水古人已經(jīng)吹過近千年,那是沒有說的。還不能忘記濟南。至于上海,沒聽朋友提過,起碼沒人說它不好。廣州,條條街都有茶館,又那么多人離不開茶,不過就我的體會,它的水沒有香港的好。兩個地方的茶泡起來,還是香港的水容易出色出味。人會說那是我們廣東東江的水,是這么回事。不過以前東江沒去水的時候,香港的水泡茶也是很出名的。
故鄉(xiāng)在我小時候煮飯都用河水,街上不時聽到賣水的招呼聲。每家都有口大水缸,可以儲存十幾擔(dān)水,三兩天挑滿一次。泡茶,一定要用哪山哪坡哪井的好水,要專門有興趣的好事之徒去提去挑回來的。
我們文昌閣小學(xué)有口古井名叫“蘭泉”,清幽之極,一直受到尊重。也有不少被淹沒的井,十分可惜,那時城里城外常有人在井邊留連,乘涼講白話。
鄉(xiāng)下有墟場的日子,半路上口渴了,都清楚順路哪里有好井泉,喝完摘一根青草打個結(jié)放回井里表示多謝。
習(xí)俗傳下來有時真美!
我家里有一把大口扁形花茶壺,是媽媽做新娘時人送的禮物,即是前頭講的沖糊米茶的那把。用了好幾代人,不知幾時不見了的?
爸爸有時候也跟人談宜興壺,就那么幾個人的興趣,小小知識交流,成不了什么氣候。
也有人從外頭回來帶了一兩把宜興壺,傳來傳去變成泥金壺,說是泡茶三天不餿,里頭含著金子……
文昌閣小學(xué)教員準(zhǔn)備室從來就有兩把給先生預(yù)備的洋鐵壺,燒出來的開水總有股鐵銹味,在文昌閣做過先生的都會難忘這個印象,不知道現(xiàn)在還用不用洋鐵壺?zé)_水泡茶。
這幾年給朋友畫過不少宜興壺,他們都放在柜子里舍不得拿出來泡茶,失掉了朋友交情的那份快樂。傻! 砸破了,鋦上補釘再放柜子欣賞做紀(jì)念不也一樣嗎?
在紫砂壺上畫水滸人物是去年和朋友小柳聊天之后就手興趣作出的決定,也就當(dāng)真去了宜興。記得一個外國老頭曾經(jīng)說過:
“事情一經(jīng)開始,就已完成一半,底下的一半就容易了?!?/p>
我很欣賞他這句話。
僅僅是因為年紀(jì)大了,找點有趣的事做做而已。
長天之下,空耗雙手總是愁人的。
二〇一七年五月三十一日清晨
給這本冊子以笑容和個性的是幾位有見識的快樂的年輕朋友。他們哪里像個編輯? 簡直是這一百多把茶壺和我的舞伴。和著拍子互相欣賞的跳舞,一種團圓的歡欣活動。
多謝各位的工作風(fēng)格、現(xiàn)代見識。給這本冊子帶來的年輕生命力。最得益的當(dāng)然是我這個老頭。
黃永玉
九十三歲書于北京太陽城時逢端陽
文末所說的“這本冊子”,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即將出版的一本畫冊,收錄了一百八十多把有黃永玉先生所繪水滸人物的紫砂壺的圖片。
———編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