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為什么在今天還令人迷戀? 距離“凡爾納三部曲”已經(jīng)過去了大約150年
上圖為1997年版電影《海底兩萬里》劇照。本報資料
科幻小說存在兩個特征鮮明的傳統(tǒng)。第一個傳統(tǒng)是由瑪麗·雪萊、愛倫·坡和H.G.威爾斯逐漸建立起來的。他們在小說中表達的思想,尤其是對科學和技術的描寫與評判,往往相對復雜,立場也幾乎總是因作者個人的傾向而顯得頗為不同,唯一的共通點,是他們幾乎總是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文學文化現(xiàn)象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這些科幻作品和作者,時常能夠匯入所謂“嚴肅文學”的洪流當中。
至于在凡爾納手里開創(chuàng)并迅速成熟起來的另一個傳統(tǒng),就主要是在大眾閱讀市場上獲得名望的。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無論是凡爾納本人,甚至他所效法的大仲馬,以及他遠在美國的紙漿雜志 (Pul p) 上的后裔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里,都并不處在主流文壇觀察視野的中心,更毋論躋身于第一流作品的序列當中———這甚至并不能去責怪文學權威們的偏袒:在19世紀的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托爾斯泰、狄更斯、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師的小說面前,但凡稍有文學鑒賞力的讀者,都不會認為凡爾納的作品能夠與他們并列。
一個初看令人覺得尷尬的事實是,但凡離文學越遠,凡爾納所獲得的評價往往也就被抬得越高。被科幻小說框定了眼界的“科幻迷”們,甚至發(fā)明了“軟科幻”與“硬科幻”這一對強行彼此對立的概念,并且往往傾向于推崇凡爾納式的“硬科幻”;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工作的讀者,則動輒追述凡爾納作品當中的預言性和科學性,美國的潛艇發(fā)明家西蒙·萊克干脆將凡爾納奉為“我一生事業(yè)的總指導”———我們也很容易知道,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恰恰就是借由凡爾納小說中描繪的潛艇來命名的。
同樣令人尷尬的是,潛水艇其實早在達芬奇筆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第一艘真正下水航行,并擊沉了軍艦的潛艇,是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被制造出來的———后面這件事件與凡爾納的時代相去不遠,因而也一般被看成是凡爾納 《海底兩萬里》 的直接創(chuàng)意來源。因此,從預言性的角度去讀凡爾納式的科幻,往往會讓人有買櫝還珠的感覺。這些小說盡管熱衷于描寫科學進步與技術發(fā)展,實際上總是跟隨著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的尖端科技亦步亦趨。
此外,我們也很容易注意到,在這些科幻小說當中,也往往充斥著種種科學或非科學的“硬傷”。例如凡爾納在 《從地球到月球》 中,設想依靠資本運作成立了大炮俱樂部,并在巴爾的摩建造了一門巨型大炮,把宇航員裝在炮彈里打到月球上去———這在科學上的確是可能的,但在炮彈出膛的瞬間,巨大的加速度會把其中的一切都壓成肉醬,而炮彈本身則會因為與空氣的劇烈摩擦變成一個大火球。
然而,正如金斯利·艾米斯在 《地獄的新地圖》 里所言,科幻讀者卻總是“沉迷”于這些文學性和科學性都往往欠奉的作品,其中凡爾納則是最突出的代表。金斯利說“這些‘癮君子’構成了科幻讀者當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大多數(shù),對他們而言,樂趣并不處在附帶的位置,而是居于核心”,他甚至強調(diào),這種沉迷“要么發(fā)生在青春期,要么就永遠不可能”。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凡爾納最好的小說,距離今天都已經(jīng)有100多年,講述的也極少是中國的故事,但我們身邊卻總有熱衷和迷戀凡爾納的讀者。他們坐著鸚鵡螺號在海面下行駛,乘著熱氣球跨越山峰;一邊趕在80天之內(nèi)環(huán)游地球、在神秘島上重建文明,一邊又馬不停蹄地從火山口奔向地心;他們目睹美洲的暴雨匯成洪水、赤道上的機器島化作碎片、宇航員在地月之間來來往往。他們當然知道這一切都是虛構的,但這卻無礙于享受故事的情節(jié)和神奇的造物———到底是小說中哪些部分,如此令人著迷呢?
凡爾納開始寫科幻,起初是打著“把地理與文學相結合”的念頭動筆的,而最后他的作品也統(tǒng)一冠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那么旅行途中碰到的自然景象與人造物,自然是讀者遇見的最初印象,同時也是沉迷其中的第一要素。但我們應當注意,凡爾納之所以與此前詩人們對自然風光的描寫不同,恰恰是在于他描寫的立場,從根本處就在于“科學”。最顯而易見的表現(xiàn)方式,即是凡爾納大量地引入了科技術語,并且刻畫了潛水艇、熱氣球等科技造物,但這也并非關鍵之所在———我們應當注意到,凡爾納筆下的景象雖然有人類的介入,甚至直接描寫就是人造的事物,但其中個體的身份、性格、心理等傳統(tǒng)文學慣于描寫卻并不突出。居于視野正中間的,要么是事物、景象本身所遵循的規(guī)律和法則,要么就是人物利用這些規(guī)律和法則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凡爾納就很好地避免因為過多地書寫“技術奇觀”,而使得它們不再新鮮、陷入日常化的可能。放到今天,我們實際上已經(jīng)對火車、鐵軌都相當熟悉,對熱氣球、潛水艇多少也能有些間接的感知經(jīng)驗,但在凡爾納的小說里,他并不只是在描繪這些產(chǎn)品的外觀、功能,以及對人類的效用,而是遵循著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一部分一部分地向讀者展現(xiàn)“奇觀”的內(nèi)部邏輯———作者因此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復雜的新奇性。
對于這種新奇性,著名科幻理論家達科·蘇恩文認為,乃是科幻小說所獨有的審美特征之一,它從形式上可以被歸納成“認知性的陌生化”。也就是說,科幻首先總是遠離我們周邊的生活,因而往往是陌生的;但同時它具有可認知的特征———所謂認知,即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反映和思索”,“它是批判性的”,這就使得科幻小說與其它幻想小說不同,他提供的一架潛望鏡,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而不至于僅僅成為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場所。
當然,蘇恩文對凡爾納也有毫不留情的批評:他認為凡爾納過于注重那些“易于理解的新的科技形式”,以至于未能在科幻小說所應達到的人文與社會深度方面有所拓展。但恰恰是因為凡爾納選擇了相對更加娛樂化,特別是因為與作為個體的“人”相距較遠的自然和事物進行書寫,使得他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獲得了更多的讀者:科學技術本身是無國界的,所以凡爾納描繪的潛水艇也可以在現(xiàn)代社會中獲得最多的認同;而人物一旦被賦予了文化、社會、國家的背景,便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地域風格,這就讓作品進一步復雜化了。凡爾納雖然也的確塑造過許多個性鮮明的形象,但畢竟最終把注意力放在人物形象之外的地方,因而始終保持著樸實剛健、平易近人的寫作風格。
正是因為凡爾納總在帶領讀者一起深入到事物的肌理當中,去認識、理解這些科技奇觀,同時也從事實上培養(yǎng)了讀者反過來思考我們自己生活的習慣———凡爾納與另一傳統(tǒng)當中的威爾斯不同,他所書寫的科學幻想內(nèi)容,總是十分地貼近現(xiàn)實生活,以至于時常使人認為,他不過是在一個幻想的前提之下進行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通過閱讀凡爾納,讀者很容易獲得一種更新的眼光———科學的、極客的眼光,來觀察、理解我們身邊的事物。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專業(yè)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