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沖擊與啟迪
■網絡文學的崛起,使之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現象,也使整體文學創(chuàng)作在觀念、寫法、傳播、閱讀等方面受到較大沖擊。這種沖擊其實并非壞事,其對傳統(tǒng)文學的啟迪、推動與挑戰(zhàn),乃是中國文學進入21世紀之后發(fā)生的最大變化,也給中國文學未來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網絡文學的崛起,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海量網絡小說的不斷涌現,雖然存在魚龍混雜的態(tài)勢,但從文化的意義上講,的確讓人們的閱讀體驗獲得了空前拓展,并開啟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全民寫作的新時代。
應該看到,作為網絡文學供給者的網絡寫作共同體,處于一種相對自由的寫作狀態(tài),在不違背主流意識形態(tài)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他們可以天馬行空地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因此,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有理由讓人們期待會出現一些思想更新銳、形式更活潑、寫法更自由的新穎之作。低門檻、低制約的網絡寫作,首先帶來了文學作品數量的激增。有資料顯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長篇小說年產量在200部左右,但2004年作家出版社聯合騰訊網舉辦的一次網絡征文大賽中,一天之內就收到長篇小說147部。另一組數字也許更加令人震撼:截至2016年底,中國作家協會共有1萬余名會員,而盛大文學網號稱有123萬名作者,這些作者以每天1萬至3萬字的速度寫作。隨著作品點擊率的不斷提升,一些網絡作者每月收入可達數萬元,他們不僅能夠以此為生,而且從中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
盡管網絡文學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其普遍缺乏傳統(tǒng)文學的篩選機制,不可避免地出現泥沙俱下、亂象叢生的現象。正如著名作家麥家所言:網絡文學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個領軍人物,讀他們的作品,故弄玄虛的成分更多一些,與我們的民族和文化,與我們這塊土地能夠交融在一起的東西還太少,與讀者真正實現內心交流的東西還太少。
筆者認為,網絡文學作者現在亟須要做的,就是虛心汲取傳統(tǒng)文學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多與我們生活的土地親密接觸,與廣大的人民群眾親密接觸,與幾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價值訴求親密接觸。網絡新媒體文學可凸顯個人意志、一己情趣,但不能總是徘徊于穿越、玄幻、盜墓、后宮題材,或者小風波、小清新、小情調之類,要對國家、民族、大眾、現實生活有更多的體察與涉入,要有自覺的責任與擔當。
當然,傳統(tǒng)文學也要汲取網絡文學的長處。首先,網絡文學作者和作品數量巨大,市場化效果顯著,形成了較大的市場影響力。雖然網絡文學作品良莠不齊,生產模式趨于商業(yè)化,容易一窩蜂、趕潮流,但相對于有些傳統(tǒng)文學的“晦澀”“板滯”“不接地氣”,一些優(yōu)秀網絡文學作品的橫空出世也展現出了值得思考的發(fā)展態(tài)勢。例如《瑯琊榜》《羋月傳》《失戀33天》《裸婚時代》等網絡小說出版后,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眼球,它們改編成影視作品后,更是引來超高人氣。這種網絡文學讀者群積累的“口碑效應”,無形中圈定了大批量的影視觀眾群。它們相伴相生,互為助力,不斷地產生話題、收視率,從文學圈到影視圈,都引發(fā)了一波波關注與熱議。
從未來發(fā)展的角度審視,網絡文學的潛力的確不容小覷。這其中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數字出版,把各種文字資源集合在一個數字平臺上,提供給不同的受眾;二是全媒體傳播,即文學向影視、戲劇、動漫、游戲等領域的衍生播散。網絡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與網絡共生共榮,因而在網絡作家心目中,網絡就是他們的文學家園。
網絡文學的崛起,使之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現象,也使整體文學創(chuàng)作在觀念、寫法、傳播、閱讀等方面受到較大沖擊。這種沖擊其實并非壞事,其對傳統(tǒng)文學的啟迪、推動與挑戰(zhàn),乃是中國文學進入21世紀之后發(fā)生的最大變化,也給中國文學未來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面對新時期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文學態(tài)勢,傳統(tǒng)文學應該積極面對,自我反思,自我檢討,進行一場寫作的新革命。傳統(tǒng)文學對待網絡文學的態(tài)度,不能再停留在輕視、否定,或者是居高臨下的接納和認可,而應放下身段,看到網絡文學的優(yōu)勢和力量,通過學習、借鑒彌補自身的不足和短板,轉化為自身的血肉和力量。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不應進行人為的切割,而應該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價值觀、審美觀、創(chuàng)作觀以及寫作方式、傳播方式的鏈接和融合,賦予彼此更多、更深、更廣的歷史內涵,提供給讀者更多現實的、心靈的思考,使之真正具有向上、向善、向美的雅俗共賞的品質,更好地將文學推向社會,推向市場,推向人們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