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珍稀古代書法亮相 上博書畫常設展迎來近年最大規(guī)模調(diào)整
趙佶的《草書七言詩紈扇》。
沈度的《隸書節(jié)錄四余箴頁》。(均上博供圖)
上海博物館近日對歷代書法館和歷代繪畫館的展品進行了近年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調(diào)整,新陳列中首次露面以及許久未展的展品就有將近30件。其中,一批珍稀古代書法備受關(guān)注。它們中,有傳世唯一接近“初唐四家”之一虞世南書法的墨跡 《汝南公主墓志銘卷》;傳世的極為罕見的司馬光、趙佶的墨跡;而明代臺閣體代表書家沈度的 《隸書四余箴頁》 是在一本合冊中偶然發(fā)現(xiàn)的,彌補了上海博物館沈度作品的空白。
司馬光《寧州帖》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名作
《汝南公主墓志銘卷》 是傳世唯一接近虞世南書法的墨跡。汝南公主為唐太宗之女,汝南公主去世后,由“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撰寫墓志銘,時年79歲。據(jù)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副主任凌利中透露,此卷是墓志的草稿,在宋代便是書法名品,米芾有記載并臨摹,曾著錄于 《宣和書譜》。汝南公主生平不詳,因嫡母長孫皇后去世而哀毀早逝。因此,這篇墓志銘是了解汝南公主生平的重要資料。該作品時隔多年未與觀眾見面,此次一同亮相的還有明代李東陽的篆書引首與題跋,以及翁方綱的題跋。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博學一直為世人稱道,7歲時就能背誦 《左氏春秋》,并且做出了“砸缸救人”這一被傳頌至今的舉動。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著作甚多。然而,存世至今的司馬光手跡卻十分少見。本次展出的《寧州帖》是司馬光寫給侄子司馬富的手札,由他去世前一年所寫。帖中,司馬光叮囑侄子司馬富辭官歸里,侍養(yǎng)尊親。這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名作:它被收錄在明代王世貞所藏 《宋賢遺墨》 中的第一頁,徐邦達的《古書畫過眼要錄》也曾對該作品進行了詳細介紹。
同樣罕見的還有趙佶的 《草書七言詩紈扇》。紈扇是用細絹制成的團扇,又名宮扇,為古代后宮常用納涼之物。其形制起源于秦漢,至唐宋時期大為盛行,并發(fā)展出豐富的形狀和式樣。團扇上經(jīng)常飾以書畫,在實用之外又兼具藝術(shù)欣賞價值。宋代的團扇書畫藝術(shù)相當盛行,宋徽宗趙佶尤喜作扇面,鄧椿《畫繼》云:“政和間,每御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shù)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御寶者?!壁w佶的草書墨跡傳世很少,此作發(fā)揮小品書法以少勝多的特點,共四行十四字,用筆婉轉(zhuǎn)挺拔,章法疏密跌宕,氣息典雅雋永。在養(yǎng)護多年之后,《草書七言詩紈扇》重返展廳,以饗觀眾。
而此次亮相的沈度的 《隸書節(jié)錄四余箴頁》,則讓人們見識了上海本土書法名家的功力。沈度是明代書法家,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被其譽為“我朝的王羲之”。沈度的書法端莊清逸,凡詔誥制敕及御制碑刻之屬,皆出其手,被稱為臺閣體代表書家。這是 《隸書四余箴頁》 的首次公開展出,它是在一本合冊中被偶然發(fā)現(xiàn)的,彌補了上海博物館沈度作品的空白。
上博藏有超過萬件古代書畫精品
上海博物館擁有海內(nèi)外一流的古書畫收藏,這里藏有從東晉到清末的古代書畫精品,數(shù)量超過萬件。以書壇備受推崇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例,時至今日,“書圣”王羲之的真跡已蕩然無存,王獻之42歲便病逝,留存下來的墨跡也屈指可數(shù)。而上海博物館藏有王羲之《上虞帖卷》的唐摹本和王獻之最著名的行草真跡之一 《鴨頭丸帖》?!而嗩^丸帖》是王獻之寫給親友的便札,上面有宋徽宗“宣和”“政和”印。此帖起落分明、筆絲上下相連,一氣呵成,體現(xiàn)了王獻之“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的書法特色。
此外,唐人懷素的 《苦筍帖卷》、北宋沈遼的 《行書動止帖》、元代趙孟頫 《行書杜甫秋興詩卷》、明代唐寅的 《行書詩卷》、清代趙之謙的《隸書四言聯(lián)》 等都是傳世名品。
不過,因為場館面積限制,上海博物館的許多看家寶貝難有機會展示。為此,上博制定換展制度,對那些常設展覽的文物進行定期更換。其中歷代書法館、歷代繪畫館是目前海內(nèi)外唯一的書畫分開、系統(tǒng)展示中國古代書畫通史的常設展,通常每半年更換一次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現(xiàn)。而在未來一段時間,上海博物館將進行一次硬件上的重大革新。首先是對現(xiàn)有的場館進行大修,優(yōu)化設置,并且使硬件更符合現(xiàn)代展覽的需求。其次就是加緊上海博物館東館的建設。東館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定位是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shù)博物館”,構(gòu)建以中國古代文化主題為核心的展陳體系,突出書畫、工藝藏品優(yōu)勢。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后將設置珍寶館,屆時一批等級最高的文物將與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