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豪斯與丁尼生的《夏洛特的淑女》
亞瑟王麾下的“第一騎士”蘭斯洛特,不僅武藝超群,而且英俊瀟灑,甚得異性青睞,偏偏他只愛上王后格娜溫維爾。有位出身貴胄的名媛,單相思愛上了他,悒郁以終,遺體在一葉扁舟中順流而下,漂浮到亞瑟王的宮廷所在地凱米洛特。這個故事,最早見于十三世紀法國有關蘭斯洛特的散文故事系列,以及同期的意大利中篇小說《斯卡洛塔的唐娜》。到了十五世紀英國作家馬洛禮的 《亞瑟之死》里,這個故事添枝加葉,女子的名字成了“艾斯特拉的伊萊恩”,情節(jié)變得更為復雜曲折。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丁尼生,有一首早期的敘事詩 《夏洛特的淑女》,其中采用的不是馬洛禮的故事,而是法國和意大利傳說中比較簡略的情節(jié)?!跋穆逄亍边@個地名,正是意大利語“斯卡洛塔”在英語中的變異。此詩的第一個版本發(fā)表于1833年,收入作者的第二部詩集。全詩共分四章,前兩章各四節(jié),第三章五節(jié),第四章七節(jié),一共二十個小節(jié)。故事說有一座名叫夏洛特的河心小島,島上有一座城堡,由此可以望見河岸遠方的凱米洛特,有一位神秘的淑女居住其中。此女聽說有一個惡咒,讓她切不可朝凱米洛特觀望,否則必遘大禍,因此她終日紡織,只從身前的一面鏡子里觀看城堡外面的世界的倒影。一日,蘭斯洛特在下面的河岸上騎馬路過,女子從鏡中窺見他的英姿,不能自已,終于直接觀看下面的世界。鏡碎,女子自知大難臨頭,便下樓登舟,唱著歌順流而下,在途中死去。載著她遺體的小舟到達凱米洛特之后,引起包括蘭斯洛特在內(nèi)的男女的圍觀。最后,全詩以蘭斯洛特冷淡地稱許她美貌的寥寥數(shù)語作結。這首詩的第二個版本,收入作者1842年出版的兩卷本第三部詩集,第四章減去了一節(jié),一共十九個小節(jié),文字上做了大量改動,這個版本日后更為流行。此詩是丁尼生的代表作之一,歷來被收入許多英詩選本,是英國敘事短詩中的名篇。丁尼生工于韻律,此詩每節(jié)九行,前四行押尾韻,第五行與第九行通篇皆以“凱米洛特”和“夏洛特”二語結尾,第六至第八行則換押與前四行不同的尾韻,詩中抑揚格與揚抑格、四音步與三音步交替使用,讀來和諧悅耳,民歌風味極為濃厚。1850年華茲華斯逝世后,丁尼生繼任“桂冠詩人”,與勃朗寧并列成為維多利亞朝最重要的詩人。他對亞瑟王傳奇情有獨鐘,自1859年至1885年間,從中取材,陸續(xù)發(fā)表了十二首敘事詩,形成一個長篇系列,日后以《國王敘事詩》為題合集刊行。其中,發(fā)表于1859年的《蘭斯洛特與伊萊恩》一首,采用了馬洛禮書中的有關情節(jié),重寫了這個單相思殉情的故事,不過反而不如那首早期作品更為廣大讀者所熟悉。
英國畫家沃特豪斯對這個悲傷的故事印象深刻,一生中以之為題創(chuàng)作過三幅油畫。1894年的一幅,抓住了女子聚精會神直接注視蘭斯洛特的一瞬。1916年的一幅,表現(xiàn)此詩第二章末行“我看著這些倒影,簡直要生病了”的意思。這里是最早完成的一幅,作于1888年,描摹女子正準備放舟順流而下的情景。原畫高153厘米,寬200厘米,屬于倫敦泰特美術館的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