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堅:關注洪流中的每朵浪花
王愿堅在寫作中。(攝于一九八○年冬)
王愿堅(后排左一)與陸柱國(后排中)在都江堰。(攝于1972年10月)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寫在前面
父親王愿堅是個軍旅作家,20世紀50年代寫過一系列紅軍題材和軍隊題材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有《黨費》《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拔母铩焙螅珠_始從事電影創(chuàng)作,改編了電影《閃閃的紅星》,創(chuàng)作了電影《四渡赤水》等。
父親的小說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善于濃墨重彩地刻畫人性中最璀璨、最感人的瞬間,筆下的人物充滿理想,富有激情。許多人上學時在語文課本里都讀過他的作品。
父親平易近人,熱情好客,家中常有讀者慕名前來。據(jù)母親回憶,習近平總書記在20世紀80年代曾與父親有過交往,還來過我們家。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專門提到了父親,提到了他們之間的交往,這令我們?nèi)曳浅8袆印?/span>
書
1929年,父親出生在山東諸城的一個文化家庭。我的祖父畢業(yè)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前身),而祖父的哥哥畢業(yè)于北京譯學館,回到山東后,同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等秘密組織了濟南共產(chǎn)主義小組。
父親雖然是寫紅軍題材的作家,但他本人并沒有參加過長征。他初中只讀了半年,15歲輟學參軍,在宣傳隊從寫小劇本做起,很快成長為戰(zhàn)地記者、報社編輯。1952年調(diào)入北京后,開始從事軍隊文藝刊物和革命回憶錄的編輯工作,25歲起陸續(xù)發(fā)表了成名作《黨費》和一系列短篇小說。
父親很勤奮,早期的短篇小說,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完成的。小時候,我的床放在父母房間,有時夜里醒來,會看到父親還在伏案工作或看書。父親會把書桌的抽屜拉開一點,把書放在抽屜擋板的上面,書的上半部分靠著臺面,微微傾斜。
父親的手籠在袖口里,半天才會抽出來翻一頁。姐姐們曾笑話他看書慢,他總是慢悠悠地說:“哎……看書慢是種本事,我以前看書也很快的?!?/p>
假日里,父親喜歡逛書店。離我家不遠的燈市口有個“中國書店”,專門賣舊書,父親喜歡到那里“淘”書。他還常帶我去人民文學出版社,那里有個專門銷售“內(nèi)部參考”書的地方,進去需要專門證件。內(nèi)部書屋并不大,里面陽光充沛,除了滿屋書架,還有幾張高級的老式沙發(fā)。
父親在書店總要待很久,出來時會買上幾本書,然后在小鋪買根棒棒糖哄我走路。母親常說父親邋遢,但他的書櫥、書桌卻總是十分整潔。過一段時間,他就要收拾一次書櫥,騰出地方把新買來的書放進去,把要讀的書拿出來,包上書皮。
父親書皮包得非常仔細,會先沿著書用手抹出一條印,然后順著這條印把紙折一下,剪去多余地方,再把書包進去。這樣的書皮既平整又挺括,小學時我的書很多都是父親給包的?!拔母铩遍_始時,父親已有了一千多本書,擺滿在家里大大小小五六個書架和書櫥里。
我上小學時,“文革”還沒開始,姐姐拿出一本新出版的《解放軍文藝》給我看,我那時識字不多,但有三個字還是認識的,那就是父親的名字,幼小的心靈瞬間有了一份大大的驕傲。
我一年級還未結(jié)束,“文革”就開始了,父親寫的小說受到批判。他成為“牛鬼蛇神”,我也因此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很多人都被抄了家,父母也開始燒東西了,手稿、筆記和先前寫的日記統(tǒng)統(tǒng)在內(nèi),書也陸陸續(xù)續(xù)地賣了。那時,一來收購廢品的,大院門前就會排起長隊。通常是我在隊里排著,兩個姐姐負責搬書,她們搬出的書越堆越多,擺了一長溜,路過的人都驚訝:誰家的書啊,這么多!
最后一次賣書,是我們要從原來住的地方搬出來。當時,我們住在總政宿舍,這里曾經(jīng)是前清的駙馬府,里面似乎有數(shù)不清的院子。從大院的最西邊搬到大院的最東邊,一路上不知有多少臺階要上上下下。所有的東西都得自己搬,大家直發(fā)愁,家里的東西太多了,準備把能賣的都賣掉。
賣書時,父親望著小書架上剩下不多的幾十本書,遲遲不愿動手。我們卻在一邊使勁喊:
“賣了吧!賣了吧!”
那時,精裝書都不收,嫌上面有硬殼。父親就一本本地把書殼撕下來,把書瓤捆好讓我們搬去賣。精美的書殼剩了一大摞,父親擺在小書架上,留了很久。
詩
父親被隔離了,單獨住在一個小屋子里,也算一種“牛棚”吧,但是沒人看管,趁院里沒人,我會悄悄溜進小屋和他談天說地。父親會以戒煙為名從母親那里弄點東西做成小零食,放在抽屜里。他烤的窩頭片、炒的黃豆又酥又香,我看見就拿來吃。
母親怕我總?cè)ジ赣H那里惹麻煩,就找“造反派”商量,讓父親輔導我學習毛主席詩詞。于是,在父親的書桌上,除了紅色的《毛澤東選集》,又多了本深藍色線裝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雖然,我只有八九歲,但父親仍認真?zhèn)湔n,教材除了那本毛主席詩詞,還有一本厚厚的《辭源》。父親說,那時解放戰(zhàn)爭臨近尾聲,解放軍開始占領城市,每當有機會進城,他都會先去照相館找膠卷,然后就去逛書店。這本《辭源》好像就是打濟南后買的,書是合訂本;只有32開,里面字很小,密密麻麻;盡管使用了當時罕見的超薄字典紙,仍有近兩寸厚,很沉。
父親講,老板見他愛不釋手,便要把《辭源》送給他。因為解放軍有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紀律,所以老板用一元錢的價格“賣”給了他。于是,他背著這本沉甸甸的《辭源》,行軍打仗,南征北戰(zhàn)。
講詩詞自然就是講故事,父親一首詩能講好幾天。先是歷史背景,父親從毛主席秋收起義講到上井岡山,從五次反“圍剿”講到紅軍長征……他是大型革命歷史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肚子里這樣的故事太多了。還有就是神話故事,當時屬于“四舊”,不能講,但毛主席在詩詞里引用了不少歷史典故,那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典故,到父親那里,添枝加葉地能講好半天。毛主席在詩詞里提到“不周山”,父親就講共工與蚩尤大戰(zhàn)不周山,共工戰(zhàn)敗“怒觸不周山”,把天給撞塌了,怎么辦?于是,父親又額外加了一個“女媧補天”。有時,他聊得高興,還會給我講一段《笑林廣記》。這也算是那段屈辱生活中的“開心一刻”了。
每次講詩詞,父親除了講解生字和大意,也會講一些詩詞的基本常識,比如押韻、對仗、修辭等。毛主席《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的最后一句是:“不周山下紅旗亂”。父親說:“詩詞因為字少,所以用字很講究,比如這個‘亂’字就用得很好,把紅旗飄舞的景象描寫得十分生動?!彼€舉了“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鬧”字的例子,“詩詞里有時候就因為用好了一個字,讓整首詩成為名篇”。于是,又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推敲”一詞的來歷……
文
“文革”開始時,父親只有三十七八歲,正值創(chuàng)作的絕佳年齡,但那時,在他桌上很少再能見到稿紙,除非寫檢查。
“文革”中,我們新搬的房子在食堂伙房邊上,有一天,我出門碰到炊事班班長老孫,他把我叫到一邊悄悄說:“你那個啥……嗯……”那時為了劃清界限,老孫有點不知怎么稱呼我父親,“你和他說,燒完鍋爐,到伙房來一下,我找他?!?/p>
從伙房回來時,父親心情很好。他說,炊事班被評為“五好標兵班”,領導讓他們在會上發(fā)言,老孫想請他幫忙寫個“講用稿”。
“講用稿”類似于現(xiàn)在的事跡報告。當天晚上,我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從窗外掠過,伴著一陣熱湯面的香氣,接著就聽到有人輕輕敲門。話音雖然很輕,但仍能聽出是老孫。老孫13歲進京學徒,根紅苗正,也不怕啥,大晚上主動給“牛鬼蛇神”送夜宵。
自此,父親的臺燈又開始亮到了很晚,我在他破舊的三屜桌上見到了久違的大稿紙,整整齊齊平鋪著。
有一天,我問父親:“他們是不是對你寫的‘講用稿’特別滿意?”
父親搖搖頭說:“他們說,現(xiàn)在寫東西不是這樣了?!?/p>
我拿起父親寫的稿子看起來,然后大模大樣地評價道:
“‘講用稿’不是這樣寫的,應該先寫一段毛主席語錄,再寫一段好人好事,還要寫心得體會……”
父親聽我這樣說,默默地吸了口煙,沒有作聲。
1969年,陸陸續(xù)續(xù)有被打倒的人出來工作,父親也在這一年戴上了領章帽徽,算是被“解放”了。但組織上并沒有給他安排工作,而是將他派到了安徽六安的一家部隊農(nóng)場當兵。
40歲的父親和20歲左右的戰(zhàn)士一起睡上下鋪,一起下地種稻子。父親能吃苦,人又隨和,和戰(zhàn)士們的關系搞得很好。部隊的連營首長時常把他叫去寫總結(jié)或報告,也借機讓他休息一下,改善生活。
父親把在連隊的經(jīng)歷視為“深入生活”,農(nóng)場的日子過得也很愉快。他在給母親的信里寫道:“我們現(xiàn)在不是40歲,而是20歲的兩倍!”
暑假時,母親帶著我,背著蚊帳、席子去農(nóng)場看父親。父親到合肥來接我們,并告訴我們不用再走了,省軍區(qū)安排他去安慶寫一個老紅軍題材的長篇小說。于是,我們就住在省軍區(qū)大院專為軍分區(qū)首長準備的招待所里,條件非常好。
父親又能夠從事寫作了,而且是脫產(chǎn)寫作,心情非常好。正式的采訪還未開始,他不太忙,白天就陪我和母親四處走走。他晚上看材料看得很晚,漸漸恢復了以前的工作習慣。
我們離開合肥后,父親去了安慶,他完成了那部名為《踏遍青山》的長篇小說(雖然是不署名的)。軍區(qū)還多次舉辦文學創(chuàng)作培訓班,讓父親幫助培養(yǎng)基層部隊的寫作人員。于是,除六安“老王”、安慶“王作家”之外,父親在安徽又多了一個稱呼:王老師。
父親回京后,再沒有向母親要過“工業(yè)券”去買茶葉,茶缸里總是濃濃地泡著帶著蟲眼的大葉子,他說那叫“六安瓜片”。桌上一摞稿子,父親說那是“學生習作”。家里的餐桌上還多了過節(jié)才能供應的木耳和花生,這些都是來自那些父親連名字都記不過來的朋友和“學生”。
故鄉(xiāng)山東已經(jīng)沒有人了。安徽,仿佛成為父親第二個“鄉(xiāng)下老家”。
那時我常想:寫作,真是門好手藝。
影
1972年,父親從安徽調(diào)至北京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和廠里的其他同志一起改編話劇《萬水千山》。
為了寫好這部紅軍長征題材的電影,父親四處尋找資料。那時,家里除了毛主席著作和馬恩列斯選集,啥書也沒有,全國所有圖書館和資料室都不開放,很多單位原有的書籍也被人拿得七零八落。
父親于是跑到解放軍出版社庫房去撿那些剩下的書,又在八一廠的資料室撿回了許多破舊的電影劇本。他還通過各種關系尋找黨史、軍史和文史資料。
實在搞不到手的資料,父親就借來用手抄。當時,家里住房條件不好,白天亂,無法寫作,他就抄資料,抄了足有十幾大本。家里的床下、墻根,擺滿了各類裝資料和書籍的紙箱。
父親曾自豪地說,他擁有當時最全的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他的夢想,是自己來寫一部關于紅軍長征的史詩。
那時,“文革”還未結(jié)束,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限制很多,要由組織上設立主題,集體創(chuàng)作,層層審查。八一廠里有好幾個“創(chuàng)作組”,大家相遇時,總是要詢問對方,劇本審查結(jié)果如何。
最后,《萬水千山》劇本的原作者恢復了工作,父親他們“七稿八稿通不過”的劇本,結(jié)局只能是“物歸原主”了。
為了工作方便,八一廠為“創(chuàng)作組”在總政一家招待所包了一些房間,父親平時就住在那里寫作?!度f水千山》創(chuàng)作組解散之后,父親回到了家里。中午,母親上班路遠不回家,如果沒有客人,放學回來我就會買兩個燒餅,買五分錢的蘿卜條。運氣好時,遇到有賣豬頭肉的,我也會買兩毛錢的回來。
父親把燒餅放在爐上烤完,我們趁熱夾上豬頭肉吃。他?;貞洠骸澳銧敔敭斈暝诒本貏e喜歡吃浦五房的醬肘子。”沒有豬頭肉的日子,他就在書桌前就著茶水邊看報邊吃燒餅,邊上擺一碟蘿卜條,很像電影《人到中年》里的情景。
就在那段時期,父親和原創(chuàng)作組的同事、著名電影編劇陸柱國按照指示精神,共同將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了電影劇本。陸柱國伯伯是搞電影的高手,擅長對戲劇沖突的把握和場景的處理;父親擅長主題的提煉和人物的塑造,特別是擅長“煽情”,每每將故事處理得感人至深。
《閃閃的紅星》由于不是“大題材”,進展得十分順利,很快就投入拍攝了。
當時八一廠的各項工作也在恢復之中,廠里為這部影片組織了強大的制作陣容,導演、攝影和作曲都是廠里一流的人才,大家因“文革”而壓抑許久的激情與才華,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極大釋放,影片上映后即在全國引起轟動。
之后,父親又被安排創(chuàng)作電影《四渡赤水》。1976年,劇本還未完成,“四人幫”倒臺,所有的創(chuàng)作組都被解散了。父親抓住這個機會,從1976年年底,開始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領袖題材的短篇小說。這些作品獲得了較高評價,有的也獲了獎,但社會反響不是很大。
后來,《四渡赤水》創(chuàng)作組又恢復了,編劇從兩人增加到四人。據(jù)母親回憶,父親在接到通知的那天晚上,一宿沒睡,他實在不想再回去搞集體創(chuàng)作了。
從1974年到1982年,《四渡赤水》這部電影整整搞了八年。
評
后來,父親有了行政職務,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行政工作中,沒有再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但還是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有關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論文章。這些文章結(jié)合他自己多年的創(chuàng)作體會,寫得很有深度、很實在,文字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嚴謹。
在這些文章中,父親不僅提煉出來很多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論,也總結(jié)了自己創(chuàng)作上的得失。他這樣寫道:“我二十多年小說創(chuàng)作體會最深的是:一個作家永遠不能把自己沒有的東西寫在紙上。作家永遠是一個非常誠實的撒謊者,沒有想象不行,沒有思路、沒有創(chuàng)造也不行。我承認是撒謊,但又認為它必須是誠實的?!?/p>
正如巴爾扎克所說:“應該從千百噸真實中提取屬于你的那幾句謊言?!?/p>
1991年,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帶走了被動蕩的歲月耗散的才華,帶走了他的夢想和遺憾,走的時候不到62歲。
父親去世后,母親把這些文章整理出版了兩部文集,陸柱國伯伯為其中一部寫了序:“愿堅的論文非常獨特:既不板起面孔,引經(jīng)據(jù)典,又非云山霧罩,莫測高深。他的論文是由許許多多動情的故事,感人的細節(jié),奇特的比喻,深邃的哲理組合而成的。其引人入勝之程度,可以和他的小說媲美,甚至還有所超越?!?/p>
父親降生在一個紅色的搖籃里,一生勤奮上進、樂于助人,志向高遠、信仰堅定。他說:“為革命而寫作,是我神圣的使命;為革命創(chuàng)作而不斷改善自己,加強自己,也是一項神圣的使命?!?/p>
父親還教導我:“書不要讀得太雜,年輕的時候要多讀些人物傳記,讓偉人的光芒照亮你一生的道路。”
我覺得,父親的一生都以革命偉人為標桿,以藝術大家為榜樣,希望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深入、再深入,希望自己能夠攀登更高的藝術之峰。
當然,父親也有自身的局限——歷史的局限、生活的局限、教育的局限……但正如他在文學評論中寫的那樣——
“局限好極了。如果沒有局限,藝術就會沒有味道?!?/p>
《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
20世紀70年代,父親與人合作將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電影。
有一天,父親從電影廠回來講:導演說有一個竹排順流而下的鏡頭需要配首歌,請大家合計著寫個詞。導演還給起了個頭:小小竹排江中游……
大家聽完哈哈大笑,覺得這個開頭不像歌詞。父親卻說:
“這個頭起得不錯,給了后面很大的空間,就像《紅樓夢》里王熙鳳給寶玉、黛玉聯(lián)詩時起的頭:一夜北風緊……這個開頭可以引人遐想,后面什么都可以說。”
我問父親:“你怎么寫的呢?”
父親說:“我接了一句“巍巍青山兩岸走……”
父親顯然對“走”字的運用頗為得意,覺得這個“走”字把兩岸青山快速后退的景象描寫得傳神入畫,生動地再現(xiàn)出竹排在激流中飛馳的感覺。
這首歌就是后來的經(jīng)典歌曲——《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
真情實感是作品的血脈
作品文學價值的實現(xiàn),內(nèi)在地要求它的創(chuàng)作者有一條動脈,有一條靜脈。在這個血管里流淌著人性和人情。沒有人性和人情在全身的流動,你的文學作品就患了心血管病。須知,無情是整個藝術的大敵,觀眾在看作品的時候流淚,不止是對人物命運的擔心,多半還是人情的感染。
其次,還要抓住細節(jié)。如果用同樣速度、同樣密度為讀者展現(xiàn)、展現(xiàn)、再展現(xiàn),這是兵家之大忌,是藝術之大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對細節(jié)運用非常精心,一個細節(jié),抵得住千言萬語,藝術家的本事,就在于你能不能找到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獨特的細節(jié)。有一次,一位江西老表告訴我,游擊戰(zhàn)爭期間,他在陳毅老總部下當兵。當時他的肺部受了貫穿傷,到老鄉(xiāng)周蘭嫂家養(yǎng)傷,由于肺部不適,他一會兒就要咳嗽一陣。正在治傷過程中,廣東軍隊的一個連隊進山“剿匪”,就住在老鄉(xiāng)閣樓下,這時候怎么辦?一咳嗽敵人就聽見了。周蘭嫂急得沒辦法,把自己的孩子一把抓過來,打了幾下孩子屁股,孩子一哭,她悄悄讓老表咳嗽兩聲。這樣的細節(jié),就是軍民魚水情的生動體現(xiàn)。
(摘自王愿堅《提高電視劇的文學價值》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