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直覺
楊凝式《韭花帖》 王鐸《論書篇》
歐陽詢《卜商帖》 徐渭《墨葡萄圖》題款
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強調“意在筆先”,先構思,再下筆。但實際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可能受“鬼神”牽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徑,走向一個完全“另類”的邏輯。這個牽引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鬼神”,就是直覺。
鄭板橋畫跋有一經典畫論,云:
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庠诠P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這段文字主要說“畫”,但最后他說“獨畫云乎哉”,說明他已認識到不光繪畫如此,這是一個藝術的普遍規(guī)律,當然也包括書法。
在中國藝術理論史上,這是一段十分經典的畫論。它蘊含的思想非常豐富,從不同角度解讀,可以導出內涵不同的結論。
從客觀存在的“眼中之竹”,到藝術家接到自然景物發(fā)出的“感召”信息脈沖,而形成心靈的鏡像“心中之竹”,到藝術家激情高漲“胸中勃勃”,解衣盤礴奮筆力揮,不期然而然形成的氣象萬千的“手中之竹”,這中間有一個“落筆倏作變相”的奇異變幻過程。這里涉及到了藝術的本源問題、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問題、藝術創(chuàng)作在激情高峰時審美經驗的升華問題等。最后他得出的結論是:“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開始按照一般規(guī)律進行構思,是必要的;而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原有構思進行否定與突破,也是必然的,這是“化機”——創(chuàng)作的高級階段,“融會貫通”。實際上,鄭板橋這里所謂的“化機”,以近代藝術心理學視角詮釋,就是“直覺”引導了創(chuàng)作。
直覺(Intuition)是人類思維的一種特殊存在形態(tài)。它潛伏在人類意識深層,超越人類普遍的理性思維和價值判斷,在人類自覺的意志和意識控制之外。受到某種特殊的心理誘因或視聽感覺觸動、誘發(fā),它會突然神光閃現,隱秘甚至詭異地出現在意識層,主導人類思維,直接對事物、環(huán)境狀況作出判斷。直覺有由內而外、直接、突發(fā)、稍縱即逝、非邏輯性、超驗等特點,不需要直接的經驗推導。在歷史上,有無數的例證可以證明“直覺思維”的存在,在科學、藝術、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各領域發(fā)揮著神奇的作用。因此,有的心理學家把它稱為是人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五個基本感覺之外的“第六感官”(Sixth Sense)。
藝術直覺是人類直覺思維的一個分支。
鄭板橋畫竹時,本來已然“胸有成竹”,但他開筆時,突然“變生法外”,藝術直覺像一個鬼神把他的心帶走了,帶到了另一種審美意象世界。他鬼使神差,畫出了一張自己都感覺驚訝的墨竹,“手中之竹”已不是“胸中之竹”。藝術直覺調動了他人生所有的有關“竹子”的視覺審美經驗積累,瞬間實現了最高級別的藝術創(chuàng)造思維跨越,使創(chuàng)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彩高度。這就是直覺的力量——它不是普通心理狀態(tài)下的藝術構思所能比擬的。
書法創(chuàng)作同樣存在藝術直覺。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它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多次對“直覺”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影響作出描述;同時他對藝術直覺的積極作用、書法家如何獲得這種能力,都作了闡述。關于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直覺”,他說:
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guī)模所設,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茍知其術,適可兼通。
書法家臨池揮毫,寫什么,怎么寫,似乎都是由書法家自己決定,其實不然。寫什么,由個人理性主導,這個沒有問題。但怎么寫,就未見得了。雖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運用之方”,但下筆觸紙瞬間,“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宣紙上的黑白空間格局、關系就產生了?!耙稽c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畫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伸邏輯”。因此要往下寫,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須“信屬目前”,尊重眼前“視覺反應”的呼喚。這時候書法家不可能停筆思考、分析、判斷,因為那宣紙沾上水墨,是瞬間四下奔散洇發(fā),你任何一個心理停頓,都會在筆下留下痕跡,甚至導致作品毀壞。所以這個時候就必須依靠“直覺”,跨過信息輸入、大腦運算、判斷,直接跟著感覺走。而當“直覺”引導你在雪白的宣紙上縱橫揮灑的時候,那你就是這個世界的霸主了。你可以隨心所欲,因為直覺為你設定了創(chuàng)作的“最佳路線”。你可以“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與潤,將濃遂枯”,可以“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也可以“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總之你獲得了絕對的創(chuàng)作自由。什么規(guī)矩不規(guī)矩,你都不用想,也沒有時間去想。這時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無間心手),“幽思入于豪間,逸氣彌于宇內?!保◤垜循彙稌鴶唷罚┥哪芰肯窆?jié)日的禮花在高空自由爆炸綻放,從心靈深處鋪向雪白的視覺空間;從雪白的視覺空間,迸向清風蕩漾白云悠悠的天宇,擴散、彌漫。作品完成了,看看效果怎么樣?“直覺”可以引導藝術家實現理性狀態(tài)下無法企及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超越,結果是“背羲獻而無失”、“違鐘張而尚工”。我寫的和原來學的各位大師不一樣了,是“絳樹青琴,殊姿共艷”,“隋殊和璧,異質同妍”。雖然和大師風范“暌隔”已遠,但已都是美的載體、替身。孫過庭認為,藝術家“學古”是手段,不是目的。掌握了基本藝術規(guī)律,藝術家就應該聽從直覺的召喚,和大師異途分趨;而一旦直覺的引導成立,書法家完全沒有必要再和古法不離不棄、亦步亦趨,不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恡筌蹄”。因為“直覺”已成就創(chuàng)造,直覺的創(chuàng)造使書法家和歷史相銜接。
西方部分心理學家在述及“直覺”的本源的時候常常強調它的不可知性、與生俱來、不可實證,似乎是屬于某些人的某種神秘本能。筆者以為,先天的因素應該存在。因為近現代生命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遺傳基因是人類不同地區(qū)、民族生理和文化心理、性格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F代精神分析學說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也為進一步探索、研究人類不同民族、家族、群體的思維模式差異的成因,在社會生活、環(huán)境因素影響之外,別開思路。可以肯定,直覺思維能力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另一些科學家則強調后天因素的影響,認為長期的職業(yè)訓練,是某一人群形成他特殊的直覺能力的主要原因。孫過庭似乎也是這么認為的。他認為,前面說到的那種“直覺”引導下產生的迷人的自由創(chuàng)作境界,來源于長期艱苦執(zhí)著的技術訓練。書法家必須經歷“傍窺尺牘”、“俯習寸陰”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必須“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心不厭精,手不忘熟”。等到功夫到家了:
若運用盡于精熟,規(guī)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
如果經過了應有的階段,那么《莊子·養(yǎng)生主》里面講到的以直覺屠牛的境界——“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一定水到渠成。因此對于學書者來說,既然影響“直覺”形成的兩大因素:基因遺傳和家族“集體無意識”都不是我們自己可改變的,那么我們惟一可努力的希望所在,就是自己的勤奮與執(zhí)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