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札》:字里行間皆歷史 上海圖書館所藏清朝200余年間260位名賢586通手札集中亮相
‘
收錄于《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札》的成親王永瑆手札。
青龍鎮(zhèn)遺址考古展上展出的唐長沙窖貼花褐彩壺。
唐代鸚鵡銜枝綬帶紋銅鏡。(均資料照片)
上海圖書館館藏一級文物 《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札》 由鳳凰出版社出版,昨天正式首發(fā)。該手札集規(guī)模驚人,收錄了明末至清嘉慶十年200余年間的260位名賢586通手札。作者多為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各界知名人物,其中既有徐乾學、劉墉、林則徐等名臣,也有顧炎武、錢大昕、段玉裁等文化名人,還有陳洪綬、傅山、朱耷、惲南田、金農(nóng)等書畫大家,這些手札大多數(shù)為首次亮相,其內(nèi)容鮮為人知,可以補充史實。
保存作者不欲公開的真實想法
對于史學家來說,手札最大的價值在于它的私密性。作為私人通信,手札同日記一樣,往往保存了作者不欲公開的真實想法。由此,研究者可以挖掘出在公開文字中難以顯露的背景信息,從而對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得出更準確的結論。在本次出版《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札》中,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閣老阮元對高塏的評價即是一例。高塏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至兩江總督,阮元在漕運總督任上曾與之共事四年。高塏去世后,時人有“才勝于德”的評價,而阮元的看法則完全相反。他在信中列舉葦蕩、蘇家山、方榮升三案,說明高塏處理公事極為顛倒錯亂,其能得善終,實出于運氣,與他的才能無關。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尺牘專家梁穎告訴記者,這種議論,是絕不可能形諸公開文字的,但對于后代史家更客觀地評價高塏的功過,無疑是有幫助的。
在清代藝壇,“浙派篆刻”開山鼻祖丁敬一直以“為人清高絕俗”著稱。“清四大家之一”梁同書曾評價他:“先生擅文同四絕,詩之外篆隸鐫刻各臻高妙,不肯輕與人作,遇達官富人,尤靳之?!庇纱丝梢姡【措[身市肆。然而,丁敬在寫給晚輩張燕昌手札中,卻反復叮嚀張燕昌,務必要認真對待考試,不可蹈襲自己的舊路,影響前途。若非手跡就在眼前,幾難以想象此等言語是出于“隱君”丁敬之口。
了解士流禮儀的第一手材料
業(yè)內(nèi)人士指出,手札也是了解清代士流禮儀規(guī)范的第一手材料。比如,按當時的規(guī)矩,給地方官的書札,除上款用“父臺”稱謂,落款時還須在姓名前加一“治”字,表示自己為“治下之民”。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阮元寫給陳文述的信。雖然陳文述是阮元的門下弟子,但他時任江都知縣,也就成了老師家鄉(xiāng)的父母官,因此阮元寫信時特意用了“父臺”的敬稱和“治”的謙稱。
此外,清朝寫信時在字體、格式等方面很有講究,如提到朝廷、皇上時需換行抬頭,提到對方或與其有關之人時或換行或空格,給上官、尊長寫信須用楷書。
此外,用印也頗為講究,比如,吳錫麒手札鈐用藍印,結合落款內(nèi)“稽顙”“在苫”字樣,可知作者正在服喪,期間鈐印不用紅色。而作為手札物質(zhì)屬性的信箋亦十分精美,不少是質(zhì)量極佳的版畫、印刷工藝品。以砑光彩箋為例,其制作工藝在乾隆年間已經(jīng)失傳,可謂版畫史和印刷史上的珍品。而《龐虛齋藏清朝名賢手札》 匯聚的砑光彩箋有近30種,且無一重復,其中的藻雪齋、百尺樓、桂芳齋、壽春館、存古齋等制作的饾版、拱花箋,更是僅見于此一時期的稀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