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震撼了,我的敦煌! “組團”赴成博觀展,阿來等作家點贊
阿來盛贊敦煌大展。
作為敦煌文化的實物遺存之一,莫高窟無疑是王冠上那顆最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這座文化圣殿令無數(shù)人前赴后繼趕去朝拜,生動傳神的壁畫,豐富多彩的塑像,莊嚴肅穆的洞窟建筑,都令人心之神往。
敦煌藝術(shù)瑰寶,一直是眾多現(xiàn)代藝術(shù)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靈感寶庫。2月21日,在四川省作協(xié)的組織下,阿來、牛放、蔣藍、龔學敏、賀小晴、郭金梅、夜神翼、潛水的烏賊、伍立楊、駱平、羅偉章等我省幾十名作家“組團”來到成博,參觀了敦煌·絲路藝術(shù)大展。
四川省作協(xié)主席阿來:絲綢之路還是文化傳播橋梁
這是四川省作協(xié)主席、著名作家阿來第二次參觀敦煌藝術(shù)大展,此前,他曾去過敦煌、麥積山、克孜爾等地,對這次展出的文物非常熟稔,對佛教藝術(shù)和敦煌文化更是信手拈來。阿來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津津樂道,在他看來,絲綢之路不僅是運輸絲綢的物流通道,還是文化傳播的橋梁,不僅把佛教文化傳入了中國,還把中國的文化以絲綢等物質(zhì)為載體傳向世界。
當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敦煌,即使去了敦煌,也不一定每個洞窟都能對外開放。在此背景之下,敦煌的特窟以復原的形式來到成都展出,在阿來看來很有必要,為市民提供了方便。與此同時,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大展上,來自全國70多家文博單位的200多件文物集中曬寶,不僅令人大開眼界,在阿來這位文化學者看來,還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文化流動的走向,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在器物上的表現(xiàn),讓老百姓認識、了解一帶一路的意義。
《四川文學》主編牛放:不要罵完王道士再做王道士
盡管曾兩次奔赴敦煌,《四川文學》主編牛放在家門口看了敦煌藝術(shù)大展之后覺得“非常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一則來自復制臨摹技術(shù)逼真,其次是對沙漠之中一片綠洲衍生出的文化的敬畏之心。
親赴敦煌歸來,他寫了一篇散文《世界的敦煌》,反思敦煌這種文化遺產(chǎn)該由誰來保護的問題。他反復研讀了藏經(jīng)洞的發(fā)掘歷史,語氣沉重地強調(diào):“斯坦因是強盜,王道士助紂為虐,但我們也要反思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問題,欣賞完祖宗留下的瑰寶,還要樹立保護的意識,不要罵完王道士,再做王道士!”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攝影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