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寶胡同甲2號: 當(dāng)代中國美術(shù)“大宅門” 李可染兒子李小可來深籌備畫展
▲李小可作品《宮雪》
▲在大雅寶胡同甲2號慶祝白石老人九十壽辰合影。中為齊白石、前為李苦禪,左5為齊良遲(齊白石四子)、左7-11分別為廖靜文、徐悲鴻、齊良已(齊白石五子)、李可染、王朝聞。李瑞年(右1)、葉淺予(右2)、滑田友(右4)。李苦禪之子李燕供圖
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的兒子李小可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藝術(shù)家。昨天李小可偕夫人劉瑩來到深圳,為自己3月2日在關(guān)山月美術(shù)館的大展《水墨家園·近觀可意》做前期準(zhǔn)備工作。本次展覽將有160幅作品,是李小可在華南地區(qū)的最大型展覽。李小可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了一段 “大雅寶胡同甲2號——濃縮的現(xiàn)代美術(shù)史傳奇”的有趣故事。
大雅寶胡同甲2號,是一個曾經(jīng)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金寶街與二環(huán)路相交之處的四合院,大約有20多間房子。這個門牌號在北京的地圖上已不復(fù)存在。它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傳奇之地。在這個普通的北京大院里,曾經(jīng)住過葉淺予、戴愛蓮、李苦禪、李可染、鄒佩珠、董希文、祝大年、吳冠中、張仃、程尚仁、黃永玉、侯一民、鄧澍等多位知名藝術(shù)大師。這個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的家屬院,記錄了藝術(shù)家們鮮活的個性與人生,他們的深厚友情,相互的尊重與理解使這里成為一個令人稱奇的、被后人譽為“中國式童話般”美好的地方。
黃永玉做“孩子王”
李可染家1948年搬進大雅寶胡同甲2號,李小可回憶:“我們住的是后院南屋,面積不大,但被分隔成了四小間。最東邊是一個有水池子的門道;緊挨著的是父親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畫室;再相連的是個小小的客廳;最西邊是臥室,也是十來平方米,我們一家人都住在這里?!?/p>
李小可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家中掛的每一幅畫。“臥室東墻正中掛著一幅白石老人送給父母的《秋荷鴛鴦》。客廳的東墻掛的是林風(fēng)眠先生加入了大量花青的潑墨;側(cè)面是白石老人的《櫻桃圖》,盤子是墨綠色的,櫻桃則是深紫紅的……客廳進門右手邊放著一個小小的木頭‘冰箱’,這上面常常掛著父親喜歡的西方藝術(shù)大師的復(fù)制品,記得有倫勃朗的《戴金盔的人》、戈雅的《穿黑衣的貴婦》、梵·高的《向日葵》、惠斯勒的《坐著的老婦人肖像》等,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父親對文化的開放態(tài)度和審美愛好?!?/p>
1953年3月,28歲的黃永玉和妻子張梅溪帶著七個月大的兒子黑蠻從香港來到了北京。此時,黃永玉被聘為中央美院教授,而且是整個美院中最年輕的教授。黃永玉一家三口搬進了東城區(qū)的大雅寶胡同甲2號,一住就是10年。他在《大雅寶胡同甲2號安魂祭》中,記錄了最初對這個院子和鄰居們的印象,成為珍貴的歷史記憶——“第一個到新家來探望我們的就是可染夫婦。對于他們的孩子,我?guī)缀跏撬麄兊恼媸迨濉W鹁?,信賴。猛然遇見我時會肅立認真地叫一聲叔叔。大雅寶的孩子長大以后都是這樣,這不是一般的關(guān)系。郎郎、大衛(wèi)、寥寥、毛毛、小弟、沙貝、沙雷、依沙、袁聰、袁職是這樣,小可、李庚更是這樣。我們混得太熟、太親,想起來令人流淚?!?/p>
白石老人是“大家長”
齊白石并沒有在大雅寶胡同甲2號居住過,可是在住戶們的心目中,他卻是這個院子的“大家長”。李可染由徐悲鴻介紹給了齊白石后,白石老人與李可染結(jié)下了超越父子的情感與信任關(guān)系,他對李可染關(guān)愛有加,更時不時來大雅寶做客。大雅寶的孩子都叫白石老人“齊爺爺”,每次老人的到來都讓大家特別高興,全體出動來迎接,并呼喊著陪老人家進出。李小可還記得,“我兩歲時白石老人還為我畫了一條大鯰魚,上題‘二歲小寶’?!?/p>
“‘大雅寶人’沒有血緣關(guān)系,卻充滿親情,彼此間的稱呼是:黃媽媽、李媽媽、孫大娘……每逢中秋,全院子的人在中院擺下長桌,吃著各家?guī)淼哪檬植撕蛷臉渖险碌臈?、石榴、葡萄;平日里,黃永玉會組織孩子們打著用手絹做的‘大雅寶兒童團’的旗子去游動物園?!崩钚】苫貞浾f。
如今,這些一起長大的“大雅寶二代”也都進入耳順之年,其中不乏名家大師以及各個領(lǐng)域的杰出人物。他們自認為帶著大院生活留下的共同特點,自信、樂觀、善良,還有點大大咧咧的“傻氣”。李小可告訴記者,大雅寶胡同甲2號是20世紀中國美術(shù)的“大宅門”,那里居住的是一群與中國命運緊緊相連的藝術(shù)家。他們雖然有著各不相同的性格和研究方向,但每個人都用自己風(fēng)華正茂的生命鑄造新中國美術(shù)的傳奇。
作為李可染藝術(shù)基金會理事長,李小可多年以來都希望能夠以“大雅寶胡同甲2號”這個院子為題做一個展覽,以表達對二十世紀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藝術(shù)家們的敬意。去年這個展覽終于在香港舉行,展出了曾經(jīng)居住在大雅寶胡同甲2號里的主要藝術(shù)家的代表作品以及藝術(shù)家們?nèi)穗H交往、藝術(shù)共事和時代背景等相關(guān)故事、文獻資料,為我們揭開了傳說中的大雅寶胡同甲2號這所“文化家園”。
不放過自己的“藝二代”
作為“藝二代”,在外人看來大師的兒子有無比優(yōu)越的條件,不過李小可卻向記者坦露:藝二代要走出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反而是更加困難。為了這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也必定要付出代價。曾經(jīng),他要用生命中大部分精力來照顧父親的生活、幫助父親的工作和宣傳父親的藝術(shù)外,殘酷的是,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他必須適應(yīng)被人忽視。
和李小可攜手幾十年,共同走過人生的春夏秋冬的妻子劉瑩告訴記者:這不單單是李小可的命運,也是許多從事藝術(shù)的“畫二代”一定會面臨的。是積極面對還是選擇躲避?這是他們的人生必選題。小可選擇了直面,把“命中注定”的一切看成是得天獨厚的歷練,并以此鋪就了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的勤奮、他的思考和他的努力是加倍的。作為妻子,劉瑩承擔(dān)了所有的責(zé)任與壓力,常常感覺自己是在巨石縫中用身體為他撐出一個能夠呼吸、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空間,“艱辛程度他知我知好友知”。劉瑩表示,李小可和她有幸接觸到20世紀許多大師的真實生活,“他們偉大的成就,簡樸的生活和謙虛的態(tài)度,鞭策我們多年來不敢懈怠,誠恐誠惶,此時的我們更加勤奮和感恩?!?/p>
而李小可總結(jié)道:自己之所以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來,主要還是因為一直以來“自己不放過自己”。古都北京、西藏、黃山成為李小可藝術(shù)創(chuàng)作《水墨家園》系列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其鮮明的繪畫語言、風(fēng)格受到業(yè)界的肯定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