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亮:動畫中最初的聲音——早期有聲動畫
和實拍電影一樣,動畫的聲音也不是跟畫面一同誕生的。動畫經(jīng)歷了30多年的默片時代。實質(zhì)意義上的電影聲音元素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它的到來致使包括動畫史在內(nèi)的電影史產(chǎn)生了巨變。
電影聲音現(xiàn)在看來如此平常,在當時卻是件不得了的事情。1927年,實拍領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誕生,并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盡管如此,很多人還是一時之間難以接受在電影中加入聲音元素。許多學者紛紛撰文聲討有聲電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恩海姆,他將有聲電影描述為“雜種的藝術”,認為當電影開始說話和演奏音樂之時,它便盲目地試圖模仿現(xiàn)實,不再具有對現(xiàn)實的超越性,也就無法成為一門藝術;惟有默片才具獨特的美學價值。
不絕于耳的反對之聲并未阻擋聲音對電影的入侵。1928年迪士尼的《蒸汽船威利》作為最早的聲畫同步動畫而獲得了轟動。這部短片里面充滿了對聲音元素的主動使用。影片一開始,便是蒸汽船在水面上駛過,伴著“突、突、突”的聲音,船上兩個煙囪交替向半空中噴氣,聲音和畫面完全同步。米奇站在船上掌舵,悠閑地邊用腳打著節(jié)拍邊吹著口哨——這段聲畫同步的畫面如今也成了迪士尼的一個象征。后來,米妮(米奇的女友)把吉他連同《稻草里的火雞》(美國經(jīng)典民謠曲)的樂譜掉到了地上,被一只山羊吃掉了。米妮和米奇順勢把山羊的嘴扒開,尾巴折起來搖,于是那山羊儼然一部手搖的留聲機,竟然播放起《稻草里的火雞》!除此之外,該片中還有許許多多演奏音樂的情節(jié),可見《蒸汽船威利》在多么積極地展示聲音,尤其是在展示聲畫同步的魅力。
聲音對動畫的影響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1929年,華特·迪士尼采納了作曲家卡爾·斯特靈的建議,開始了“傻瓜交響曲”系列動畫的制作。從這個標題中明確體現(xiàn)的“交響曲”一詞就很容易看出,該系列對聲音是多么的倚重——它將音樂擺在了非常核心的地位。該系列里的多部作品延續(xù)了《蒸汽船威利》中大量音樂與舞蹈表演的模式,譬如《骷髏之舞》里的骷髏架子們就跟著片中的音樂大跳各種動作奇怪且高難度的舞蹈,其中一只骷髏卸下另一只骷髏的大腿骨,并在它的脊椎上敲出音樂。在《花與樹》中,樹人拉長了花莖做弦,彈起了豎琴。“傻瓜交響曲”系列極盡音樂表現(xiàn)之能事,不過該系列中對人聲的表現(xiàn)卻并不太多。而與之基本上同時代的弗萊舍兄弟則推出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性感女郎:美女貝蒂。她那有些嬰兒肥的可愛臉龐和大大的眼睛都是其標志性符號。在以她為主角的動畫短片里,貝蒂儼然一個真正的歌舞片明星,時常在畫面中一展歌喉,或講述故事,或抒發(fā)感情。
這一歌舞片模式后來也在迪士尼動畫中獲得了更為成熟的發(fā)展。作為美國動畫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937年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同樣有大量的歌舞片段。歌舞片模式的傳統(tǒng)和風格基因,延續(xù)在了迪士尼后來的動畫電影中,直到今天——這便是《冰雪奇緣》等作品歌舞風格的歷史源頭。沒有一邊掌舵一邊吹口哨的米奇,也就沒有高聲唱著《隨它吧》(Let It Go)的艾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