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年俗年味兒
中國人的春節(jié)習俗都有幾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等等,說起內蒙古,大多數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草原、藍天、駿馬。那么,草原上的少數民族有哪些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呢?
蒙古族稱春節(jié)為“白月”,蒙古語為“查干薩日”,有圣潔之意,正月里以白色的服飾為吉服。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這天是蒙古族送火神爺的“年火”之日。到了除夕,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手扒肉。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一種羊骨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除夕夜,家家屋里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次日拂曉,男女老少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并在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愿老人健康長壽,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們一般不遠行。初五以后,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 共享全羊酒宴。
春節(jié)也是鄂倫春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節(jié)日。節(jié)前進山打獵,冰上捕魚,以備過年。臘月二十三火神上天,要供奉食品。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初一清晨,人們忙著煮新包的“謝納溫”(餃子),鳴放鞭炮或向天空鳴槍,以示迎來新的一年。全家人走出屋外,面向東或南,燃起9柱香,叩頭祭拜天神和山神,祈求神靈恩賜獵物,保佑全家免災免禍、吉祥如意。祭祀之后,按輩分次序入座就餐。席間,晚輩要向長輩斟酒、叩頭拜年,行屈膝請安禮。長輩要用手指蘸酒彈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祖,然后祝福晚輩。
拜年,先到氏族或家族中最年長者家里行拜,再到其他家。進門先燒香祭火神,向篝火里扔一塊肉,灑一杯酒,主人陪同客人祭拜。祭祀畢,客人向主人敬酒、敬煙、叩頭,并祝愿老人健康長壽。受拜的長輩同樣向來拜者說幾句祝福的話,有的還要給壓歲錢或幾塊糖。初二開始,老年人互相拜年,或聚集在一起飲酒娛樂,青年人則自發(fā)組織起來進行文體活動,或者唱歌跳舞;或者賽馬射擊、摔跤比賽;或者下棋玩牌。娛樂活動一直延續(xù)到初四。初五,人們認為是“鬼日”,忌諱出門,也不許娛樂和吵鬧。初六開始,獵民可以上山打獵,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
達斡爾族春節(jié)又稱為阿涅,從除夕(布通)開始。傍晚,各家都要在院門外放上一堆炭火,需要長者親手點燃,然后將煮熟的手扒肉、水餃和糕點拋進火里,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五谷豐登。
達斡爾族春節(jié)拜年時要打千請安,這是他們的傳統(tǒng)禮節(jié),達斡爾語即“薩音哈索貝”,是對上輩人和同輩兄姐問安好的禮節(jié)。打千請安的姿勢因行禮者本人的性別和對方身份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在娛樂方面,曲棍球是達斡爾族人民慶祝佳節(jié)的重要形式。
春節(jié),鄂溫克語稱之為“阿涅別”,也是鄂溫克族傳統(tǒng)而隆重的節(jié)日之一,其中“阿涅”有“狂歡”“喜悅”“聲勢浩大”之意;“別”是指“月”,“阿涅別”合在一起表示“狂歡月”或“喜悅月”等概念。鄂溫克族過“阿涅別”的日期與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時間相符。
從臘月二十到三十,他們每天都有特定的傳統(tǒng)活動安排。如,臘月二十宰殺過年的羊,臘月二十一做各種野果醬餑餑,臘月二十二用牛奶、奶油、野雞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制作各種丸子,臘月二十三全家人圍在爐火旁祭火神,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臘月二十五包羊肉凍餃子和牛肉凍包子,臘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臘月二十七打掃牛羊圈,臘月二十八女的修飾發(fā)型,男的理發(fā)、剃胡須,臘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臘月三十祭祖先神。
按照鄂溫克族人的傳統(tǒng)生活習俗,除夕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湯、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溫克族認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會在一年內一切順心、萬事如意。吃完年夜飯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禱祖先神給他們帶來幸福、美好的一年。
北國風光無限,各族人民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每到年節(jié),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也會呈現出來。(鄧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