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修養(yǎng)與創(chuàng)作(下)
李斯《泰山刻石》 甲骨文
趙孟頫《杭州福神觀記》 秦始皇詔橢量
王羲之《遠宦帖》 孫過庭《書譜》
對于書法家來說,第二重要的學問,是書法史和書論文獻。
早期書法史和文字進化史聯(lián)系在一起。最早的造字過程就是書法的史前史。有了文字后,怎么寫的問題自然出來了,這就有了書法問題。我們把“怎么造字”部分歸于“字源學”,有了文字(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書法就有了用武之地。但從商到唐代,書法的發(fā)展和文字字體的發(fā)展是同步的。字體的形成,都是生活實踐推動書寫形式變革的結果。篆、隸、草、行、楷,按歷史的順序,書法形式和字體樣式就是這么發(fā)展過來的。到了唐代形成標準的文字樣式(此即楷字落腳點所在),字體不再發(fā)展,書法的發(fā)展也有了固定的軌道,就像作曲家有了固定的曲式。按照“曲式”要求去書寫,你想怎么寫都可以。這就是唐代以后的書法史——它已不是前半段那樣的“字體進化史”,而是書法家“風格演繹史”。無論是前半段,還是后半段,在字體基本形式的框架下,書法家競其個性于想象,恣意揮灑,創(chuàng)造了無以倫比的漢字書法形式美樣式。由于傳統(tǒng)社會,漢字書寫無不用毛筆,因而書法也就自然深深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細節(jié)當中,成為中國人視覺審美的最普及形式。所以近代作家林語堂在所著《吾土吾民》中,有一個相當大膽的論斷。他說:“我們甚至可以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薄坝捎谶@門藝術具有近2000年的歷史,且每位書法家都力圖用一種不同的韻律和結構來標新立異,這樣,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币虼藢τ跁襾碚f,歷史是一個巨大的形式語言寶庫,里面金山銀山,無奇不有。你一頭扎進去,歷史足以把你淹沒?!叭螒{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那里有你學不完的東西。而且,學進去了,里面的門道也就摸到了。所以熟悉書法史,是書法家繼文字學之后的又一個必要功課。
書論文獻有什么意義呢?據(jù)說啟功先生曾告誡學生說:“不要看書論之類的東西,什么筆法,盡是胡扯八道,康有為、包世臣、阮元都是胡扯?!彼f:“我告訴你一個學書法的秘訣,叫三多:有錢多買帖,有時間多臨帖,沒有時間臨寫就多看帖?!保ā秵⒐ο壬勞w孟頫》)啟功先生的“三多”我很認同。但前半句,我認為這是針對某些書論篇章的一時憤激之論,不可全當真。書論里面確乎有一些東西故弄玄虛,把筆法說得神乎其神,讓人如墜五里霧中(這大概就是啟功先生告誡學生不要讀書論的原因)。但是,并非所有書論都故弄玄虛。以個人鄙見,大量的古書論是成功書法家的經(jīng)驗之談。尤其某些篇章,那是歷史已經(jīng)證明:獲得成功的書家的臨池心得,高度概括的理性總結,是絕對能解決問題的。比如唐代書論的巔峰之作——孫過庭皇皇巨著《書譜》, 暗藏無限迷人思想睿智。一如清代書家王文治所言:“墨池筆冢任紛紛,參透書禪未易論,細取孫公書譜讀,方知渠是過來人?!弊x懂《書譜》當中的“創(chuàng)作論”,應該可以縮短通向書法藝術成功之路的周期,省卻彌足珍貴的生命光陰。銘記《書譜》當中的“學習論”——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心不厭精,手不忘熟”;“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等等,學習中如能一以貫之力行不懈,那你學書法的成功,也就是時間問題。即便不是如《書譜》之通篇“珠瀉玉流”的皇皇巨著,偶爾瀏覽尋?!皵嗑帤埡啞?,也常發(fā)現(xiàn)吉光片羽流溢書家智慧之光。比如清人編《佩文齋書畫譜》卷二收有元人輯《翰林粹言》,中有“行行要有活法,字字須求生動”和“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兼此二者,然后得齊古人”二語。筆者讀時,感覺如聞天語,醍醐灌頂,霎時透悟。類似這樣的大智慧語,書論中其實比比皆是。數(shù)千年知識精英的書法睿思,固于無數(shù)金題玉躞的錦匣法書之中可鑒,但圖形語言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局限,高度概括的藝術智能,還有一些是視覺圖形無法展示的,那些光芒萬丈的藝術真理,蘊藏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歷代書論文獻中。因此,學書法不讀書論,高人的直接經(jīng)驗你不吸收,那就不免癡漢一個,一意孤行,徒然枉道遠行了。
第三類書法家必須鉆研的學問,是藝術美學著作。書論涉及藝術美學,但它主要還是本行當?shù)臇|西,“書”內(nèi)看“書”,未免狹隘。研究閱讀藝術美學理論著作,則是把自己引入更宏大的人類精神視野和思維世界,跨界審視書法。從藝術本源來說,所有藝術,形式是末梢,精神是靈魂。藝術美學幫助我們抓住書法藝術的心源,也就是書法藝術之“魂”。比如我們臨摹漢碑,《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石門頌》形式語言都不一樣。開始臨摹的時候,就像啟功先生所說的那樣,你別理書論,不讀照樣學,讀了可能反而犯迷糊。有時間,多讀帖;多看,多寫,就夠了,功到自然成。但“形”有了,進一步要表現(xiàn)精神性的東西:比如學《張遷碑》,你要表現(xiàn)雄強、高古、稚拙、厚重;學《曹全碑》,你要表現(xiàn)清秀、虛靈、飄逸;學《石門頌》,你要表現(xiàn)山林野逸之氣,蒼茫、渾樸、凝重、飄逸,這些東西是對立統(tǒng)一的,有點生命哲學內(nèi)涵??偠灾?,當學習進一步深入的時候,理解不理解這些形式美學的“有意味的形式”,能不能理解、抓住這些似有還無、不易把握的“意趣”和“神韻”,對于我們有效學習(到創(chuàng)作階段要求更高,更是需要自由駕馭不同美學趣味的形式語言)這些經(jīng)典,抓住吃透經(jīng)典精髓,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我們能學一點中國美學理論,了解中國藝術美學的基本精神內(nèi)涵及其思想觀念體系,了解中國藝術理論關于美與自然、藝術家心靈的互生互動關系的理論,那么可能就比較容易直扼其要,探驪得珠,達到學習事半功倍之效。否則,什么都不明白,盲目臨帖,那就淪于古人所譏“隔山買?!敝沉恕?/p>
以上所講學問修養(yǎng)對于書法的補益,都是直接功利性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有就有效,沒有就無效。學問肯定不能包醫(yī)百病,但它是一劑補藥,補中益氣。有了它,讓你的學習、創(chuàng)作更有靈效。說到這兒,應該特別指出,學問的拓展不能代替技術的學習和訓練。因為那是對人的心、眼、手的生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藝術化“訓練”和“淬煉”:它要把你的凡人的手,變成藝術家靈巧的手;把你的凡人的心,變成藝術家靈性充溢的心;把你的凡人的眼,變成藝術家靈光徹照的眼。所有藝術學習,都不能繞過長期不懈高強度的“技術訓練”這個坎兒。
大書法家黃庭堅在《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后》中評價蘇東坡:“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這里講到學問對書法的“非功利作用”問題,我們且留待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