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翎:我通過寫作來一次次歸家
張翎(加拿大華人作家):
十月文藝出版社的韓敬群先生說:“一個沒有離開過故土的人其實是沒有故土的?!边@話其實是有背后的哲思的。在我離開家鄉(xiāng)到上海上學(xué)之前,我和溫州的關(guān)系是自然的,親密的,沒有縫隙的,所以我完全沒有思考過“故土”、“家鄉(xiāng)”這一類的概念,就如同一個牙齒沒病的人,是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有牙齒的一樣。“家鄉(xiāng)”這個概念第一次進(jìn)入我的腦海,大概是在我回家過寒假的時候——我感覺到了變化和隔閡。從那時起我就拼命地想逃離溫州,我只是沒想到,后來我會走得那么遠(yuǎn),一轉(zhuǎn)眼就錯過了中國日新月異的三十年。在我的一生中,在異國生活的時間和在故土生活的時間相比,大概是一半對一半的。這一半和那一半在時間上是相等的,但在重量上卻大不一樣。童年青少年和人生的其他階段相比,是具有絕對加權(quán)重量的。對一個作家來說,成年之后在哪里生活并不特別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哪里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所以盡管我和溫州如今隔著千山萬水,可是我小說想象力落腳的地方,總歸是還我的故土——那是我最強(qiáng)大的文化營養(yǎng)。
在我寫《流年物語》的時候,寫到主人公劉年居住的西角貧民窟,我閉上眼睛,幾乎可以數(shù)得出那條街從街頭到街尾每一座房子的樣式,想得起各路人馬在那些院落和街道上進(jìn)進(jìn)出出的樣子。可是很奇怪,我只有在多倫多寫故土的時候,故土的樣子才是清晰的,具象的,富有質(zhì)感的。我一回到溫州,這些印象就變得模糊不清了。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說他寫大海寫得最傳神的時候,是身處美國新墨西哥州,遠(yuǎn)離兩片大洋2000公里之外。他需要離大海很遠(yuǎn),才能寫出大海的精髓。也許身在遠(yuǎn)方會制造一種審美距離,讓人產(chǎn)生塵埃落定的清晰感。我的寫作是嚴(yán)重錯位的:在一個官方語言是英語的國家里,我堅持用漢語寫作,我的發(fā)表渠道和讀者群體遠(yuǎn)隔千山萬水;我一生都在逃離故土,卻十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書寫那個我一直都在逃離的地方。我的文化營養(yǎng)當(dāng)然不能排除后來的閱讀和閱歷,但最主要的來源只能是故土,我通過寫作來一次次地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