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老·王”為啥吸引人
南京博物院以全新的策展人制設計展覽
這個“法老·王”為啥吸引人
“法老·王”展廳現(xiàn)場 姚雪青攝
漢代金縷玉衣與古埃及木乃伊,雖然相隔萬里,身處不同時代,但此時此刻正躺在同一個展廳。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于8月9日開幕至今,參觀者熱情不減。在游覽博物館成為越來越多公眾重要文化休閑方式的當下,如何才能用更先進的展陳理念吸引人?
2012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探索實行策展人制度?!胺ɡ稀ね酢闭褂[將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110件(套)古埃及精品文物與南京、徐州、揚州三地博物館藏的140件(套)漢代文物共同展出,進行了一次全新的策展人制度的嘗試。
展覽不再是靜態(tài)的,而是集展品、講解、文創(chuàng)、學術報告為一體的完整鏈條
在展廳現(xiàn)場,幾位年輕人一面聽著語音導覽一面輕聲交流:“你看,同樣是作為兵器的箭頭,形式上卻各有不同,這是和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鎧甲技術的發(fā)展有關。”
“法老·王”展覽用兩個色調來區(qū)分,埃及用藍色,漢朝用紅色,以中軸線對稱。在“生活”章節(jié),諸侯王和法老們使用過的各種用具,連貫地陳列在一起,讓人即便不聽解說,也能對他們的生活、歷史有一定的還原和了解。
觀眾如果逛累了還能歇歇腳。展廳門口兩邊,播放著盱眙大云山漢墓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以及木乃伊制作過程的視頻。一旁設有展覽圖錄銷售區(qū),翻開厚厚的書本,不僅有生動的注解,還有學術論文,供不同需求的觀眾挑選。
為了配合展覽,南博還推出了系列教育活動。包括專題導覽、公眾講座、家庭活動、青年沙龍、第二課堂、文化考察等,主持人和主講人不僅有南博資深研究人員,還有國內外著名大學歷史學、博物館學方面的專家。有的參觀者走出展廳,仍覺得不過癮,還要詳細咨詢教育活動如何報名。
展廳右側的文創(chuàng)柜臺,除了擺放著漢代與古埃及風格濃郁的書簽、筆記本、鑰匙圈等傳統(tǒng)“三大件”之外,埃及莎草紙繪畫、印有獅身人面像的T恤也格外受歡迎。一位女士在參觀后選購了3件古埃及特色面具,“帶回家給孩子看看”。
辦展的想法來自于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2004年訪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經歷。“雖然埃及與中國分屬不同的文明系統(tǒng),法老與諸侯王生活在不同的時間維度,埋葬風俗、營建方式、圖案裝飾等都迥然相異,但厚葬觀念的產生、對死后生活追求的需要、希望尸體不腐的想法、對生前眾生相隨的精神需求等,在兩個文明中的體現(xiàn)竟然如此相像,完全可以衍生出兩個文明之間的對比故事。”龔良回憶道。
“展覽的專業(yè)水平是很高的,可以看出策展人及其團隊的巧思。從內容選擇到形式設計,從色彩對比到整體布局,都給人一種藝術沖擊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云翱告訴記者,跨文化聯(lián)展的方式改變了以往單一、靜態(tài)的展覽模式,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的視角。同時,除了展覽本身,出版物、文創(chuàng)產品、教育活動等如同流水一樣有機結合,體現(xiàn)了工作鏈的整體思考。更難得的是,完善的講解系統(tǒng)、媒介的宣傳、學術報告等活動,放大了社會效應,動態(tài)地將展覽推向了社會、拉近了與普通民眾的距離。
策展人不僅負責內容設計,對展品選擇、展覽設計、教育互動等均有話語權
源于國外的“獨立策展人制度”進入中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但在我國博物館界,“策展”卻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南京博物院“策展人制度”由策展人與團隊密切配合,院領導作為后盾,打破了原有的人事、財務管理制度,策展人不僅負責內容設計,在展品選擇、展覽設計、教育互動以及文創(chuàng)等展覽的整個鏈條上均有話語權。龔良與院里同事商議后確定下了這個選題大方向后,還需要由一位策展人牽頭具體設計。
陳剛,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曾有8年考古所工作背景。經過報名、提交大綱和考核把關等環(huán)節(jié),于去年下半年成為“法老·王”展覽的策展人。同時,有一個保管、文創(chuàng)、社服等部門共同參加團隊進行配合。
據(jù)陳剛回憶,最開始的設想是通過漢代與埃及出土的動物進行對比,但是又覺得不夠大氣。經過反復斟酌,才梳理出了讓參觀者容易接受的故事線:通過金縷玉衣、木乃伊等展品的對比切入第一個章節(jié)“永生”;希望現(xiàn)實生活的美好得到延伸,便是第二個章節(jié)“生活”;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需要鞏固,就是第三個章節(jié)“權力”;兩個文明對待動物也是有所不同的,就是第四章“生靈”。
“以前只是負責文物的研究,或者教育活動,屬于一個環(huán)節(jié),成為策展人后,什么都需要考慮了,大到邀請專家給文物撰寫說明,小到給展柜安裝溫度計,展覽開幕后還要負責日常管理維護、展品歸還、教育活動等工作,需要和各個部門進行溝通,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标悇偺寡?。
設計思路確定后,陳剛和團隊成員立即飛赴加拿大。之后的6天時間中,與安大略博物館就展品、費用、運輸、保險、資料等方面達成前期協(xié)議,之后又經過了多次反復修改,陳剛全程參與其中。
賀云翱介紹,以往在各地參觀過的大量傳統(tǒng)展覽,都是由陳列部負責文物的收集和設計,只要文物不被盜、不破損,基本任務就完成了,藏品研究專家一般不會主動參與展覽,文創(chuàng)等部門也是各司其職。所以,文物往往是單一、靜態(tài)的,展覽也是“冰冷、森嚴、板著面孔”的?!斑@次南博的展覽,體現(xiàn)了一種策展的趨勢、代表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方向。”
打破常規(guī)機制,提升學術性和專業(yè)性,生動地呈現(xiàn)文物的故事
南京博物院目前特有的“策展人制度”起源于從2013年二期改建的“一院六館”的展陳設計?!坝闪鶄€人牽頭做策展人,負責每個場館的策劃,每個策展人帶領四五個來自不同部門的人員組成一個團隊,龔良是總負責人,策展制度就是從這種臨時展覽的形式演變來的。”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所長萬新華,也是當時的6人之一,負責藝術館的陳列設計。
在萬新華看來,作為策展人,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點”,改變以往結構孤立、知識單一的展覽模式,讓參觀者愿意走進博物館并逗留很長時間;另一方面,也要將散落在角落中的普通文物通過策展的思路形成內在邏輯,讓文物之間的故事、背后的歷史,直觀生動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人得到知識的增長和樂趣。
“實際上,國內同行也在將策展人制度中國化的道路上,積極探索。”龔良介紹,例如首都博物館最近策劃的“大元三都”的故事展覽,體現(xiàn)了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變遷。而對于“法老·王”展覽,南京博物院在不用或少用財政專項經費情況下,進行了向公眾收取低票價提供高品質展覽的一次嘗試,展覽門票價格為30元。專家認為,通過低價門票、出版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等方式實現(xiàn)收支平衡,這得益于策展人制度的實施。
參觀過上百家國內外博物館的賀云翱坦言,經過策展的展覽,往往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他認為,與國內文化較為接近的韓日,其博物館采取的專家領銜、團隊配合的策展人制度,有值得吸納和借鑒之處:打破傳統(tǒng)博物館常規(guī)工作機制,提升學術性和專業(yè)性,甚至到圍墻外尋找資源;改變重形式、輕內容的做法,讓出版物和學術報告放大內涵效應;增加宣傳經費預算,將展覽積極推向社會;加強內容、形式、出版等一條工作鏈的意識,并加強館際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