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最真實的自己靠近(何玉茹)
開會期間除了會上的說話,還有更多的會下的說話。一兩個人的,三五個人的,十幾二十幾人的……我自是更喜歡一兩個人的,面對面,心無旁騖。但一兩個人也并不總是稱心如意,正由于過濾少,各自現(xiàn)出真實的一面,而這一面有時恰恰又是相互不認同的,心里反會格外地別扭起來,比較那眾人的場合,倒有些莫名地想往著了。其實,眾人的場合也有叫人心動的時候,比如進場或者退場,成百上千的人從面前走過,其中還有難得一見的在你心里舉足輕重的人物,你不由得就會心里一熱;還比如會上的發(fā)言,總有那敏銳、深刻的作家,一說話就讓你有內(nèi)心的呼應(yīng)。你就覺得,這隊伍其實非同小可,他們多是本質(zhì)上無比親近的同類,這樣的同類們?nèi)珌碓谝黄?,?dāng)是很大的幸事呢。
第一次參加全國作代會,應(yīng)該是在1996年。那時我還在雜志社當(dāng)編輯。記得會上吃的是圓桌飯,十個人圍攏在一桌,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將筷子伸在同一個盤子里。印象中面對一桌子的飯菜我沒有一點饑餓感,而同道們則通常是狼吞虎咽,沒一會兒就站起身來,將那被洗劫一空的飯桌扔在身后。我吃驚地看著,同時也羨慕著他們的好胃口和好心態(tài)。作為第一次參加這種會議的晚輩我又有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和緊張。我聽了不少的話,也說了不少的話,聽的什么說的什么如今卻已經(jīng)想不起來了,印象深刻的,似只剩了那些天的吃飯不香睡覺不甜,以及餐桌上的風(fēng)卷殘云了。
作代會對我的影響還是相當(dāng)大的,比如和到會的作家們看上去不過是或深或淺的接觸、交談,其實更像是一面面的鏡子,一下就對照出了自己和他們的相似、相異。因此認識更多的作家,表面是橫向的,實質(zhì)也許更是縱向的,它深層的意義,是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而一個寫作者,向最真實的自己靠近,可說是終生都應(yīng)作的努力。
以后的幾次作代會,雖已不再做編輯,和作家們的交往仍繼續(xù)著,因為總有新作家出現(xiàn)在會上,而老作家又總有新作品,話題就總也綿綿不斷。一次,去探望一位作家朋友,發(fā)現(xiàn)他正全神貫注地寫著小說。他是個很少串來串去的人,有人找他他倒也會以禮相待。我自認為與他交談還算投緣,可面對密密麻麻的小說稿,還是太驚嘆他的定力了,換成是我,不要說寫小說,就是坐下來讀一本書,能否像他一樣地神清氣定也很難說。我便感到,這樣的作家這樣的自信,太多的作家是不能比的,他看上去安靜、謙和,骨子里卻絕對是桀驁不馴的,他或許早已不需要通過別人認識自己了,或許早已找到真實自己的通道,只剩將它變成小說了。
找到真實自己的通道自是不止一條兩條,但幾次作代會留給我的,我相信是不會忘的了。新一屆作代會又要召開了,這些年來的小說寫作,正使我愈來愈靠近那個真實的自己,接下來,一個正在醞釀著的長篇,我預(yù)感對真實自己的靠近也許是前所未有的。為此我等待著,同時就如同第一次參加作代會一樣,竟也有點緊張和興奮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