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繁榮之上需謀發(fā)展 ——訪中國國家話劇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曉鷹
王曉鷹 資料圖片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中國戲劇目前正處于繼20世紀80年代‘新時期戲劇’以后又一個繁榮時期,參與戲劇創(chuàng)作的力量更為多元,演出的場次和觀眾人次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數量,票房業(yè)績更是以前難以想象的。不過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繁榮與發(fā)展不完全是一回事,繁榮是一種量的積累,發(fā)展是質的提升。”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前,在王曉鷹導演專題講座暨《合璧〈理查三世〉的中國意象》簽售會上,王曉鷹再次發(fā)出他對中國戲劇的有力叩問,“在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后,我們有多少作品具有穿透時空的藝術力量?有多少作品在哪怕十年后仍然能給人以思想的啟發(fā)和情感的震撼?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是應時應景的曇花一現,但怎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長遠生命力的作品?”
這次講座是由國家話劇院研究教育部主辦的戲劇教育活動之五、“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三,王曉鷹結合他導演的話劇《理查三世》,講述了他是如何把民族戲曲中的美學精神和話劇的現代化表達相結合的?!斑@不是簡單的話劇民族化,我想做的是一個中國式舞臺意象的現代表達?!?/p>
盡管王曉鷹的《理查三世》中用了大量的中國戲曲以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元素,但他一直堅持對原著的尊重。不同于一些人將外國戲劇全盤中國化的做法,他保留了原作的主要情節(jié)、場面和人物、地域設定和政治文化背景,并廣泛吸收和借鑒戲曲、漢服、中國打擊樂、書法、三星堆圖騰的文化元素。王曉鷹并不是單純的“羅列和展覽”,更不是滿足外國人的“獵奇感”。
眾多文化元素構成的中國藝術框架,和莎翁創(chuàng)作的《理查三世》形成有趣而互相關聯的整體,舞臺上呈現的風格和表演形式,充分展示出中國戲曲的神韻和美學精神。
2012年,《理查三世》受邀在英國知名的環(huán)球劇院演出,反響熱烈,英國專家和媒體給予很高的評價。王曉鷹說,英國觀眾沒有抱著守舊的心態(tài),不會用審視的目光挑剔一部作品“是否忠實原著”,他們更樂于見到不同文化的解讀方式。
有些戲劇創(chuàng)作者往往把沒有好的作品歸因于“外部困境”,王曉鷹認為,更重要的是“內部困境”,即我們對戲劇這門藝術的理解有距離,對其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掌握有欠缺,以及我們是否能做到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而是腳踏實地去創(chuàng)作有深刻思想、有豐富情感、有厚重文化歷史內涵的作品。
王曉鷹認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思想觀念、藝術態(tài)度的問題。但觀念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創(chuàng)作問題能夠同時得到解決。面對了現實之后,深入了生活之后,就開始考驗創(chuàng)作者怎樣思考現實,怎樣理解生活,進而考驗我們如何表達對現實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斑@就要求我們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的人,能透過對表面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挖掘出人物更深的內涵意義、生命價值、人生哲理。而且,我認為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視角和文化反思,很難寫出真正有深度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戲劇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