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來自江河海洋的珍寶
海灣地區(qū)作為自古以來天然珍珠重要的來源地之一,不僅為東西方不同文明提供了歷久彌新的珠寶飾品,更為世界范圍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月27日,由文化部、國家博物館與卡塔爾博物館管理局聯(lián)袂推出的“珍珠:來自江河海洋的珍寶”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正式面向社會開放。
展覽以獨特的展示方式呈現(xiàn)了珍珠的悠久歷史、古老傳說和神話故事,詳盡解析了珍珠的成因與類別,并追憶了人類從艱險的天然珍珠采集最終成功過渡到科學培育人工養(yǎng)殖珍珠的不平凡歷程。展覽中的六個部分——珍珠的自然歷史、海灣地區(qū)的珍珠、歷史中的珍珠、天然淡水珍珠、養(yǎng)殖珍珠的開拓者、中國方式的養(yǎng)殖珍珠將人類使用珍珠的人文歷史進行了細致發(fā)掘,上及羅馬時代,下迄21世紀的今天,時間跨越兩千多年。在眾多精巧細致的展品中,既有蜚聲世界的如威廉·安東尼等著名設計師的珠寶杰作,也有來自歐洲君主國的珍珠冠飾,更有眾多不同地域內(nèi),以稀有珍珠打造的美輪美奐的穿戴飾品,其中還能領略到中國珍珠養(yǎng)殖業(yè)興旺發(fā)展的歷程,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觀眾在感受珠光寶氣交相輝映的同時,可以盡情徜徉于自然、歷史、文化、藝術構筑的美妙時空之中。
最吸人眼球的恐怕要數(shù)第三部分珍珠飾品了,璀璨奪目,精致無比的實物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在珍珠飾品的歷史長河中,觀眾可以感受到貴族的奢華。最早的珍珠首飾有羅馬與拜占庭時期的精巧飾物,羅馬金手鐲、拜占庭式項鏈、拜占庭式綠寶石十字項鏈吊墜等。它們盡由黃金、天然海灣珍珠和其他貴重寶石組成,設計極為精巧,保存異常完好,年代如此悠遠,能流傳于世間實屬不易。
六邊形的王冠展示區(qū)里,均勻排列著六頂頭冠飾品,羅斯伯里夫人的珍珠王冠、斯賓塞伯爵夫人的頭冠、克魯阿爾茨的王冠、皇家漢諾威王冠、瑪麗·瓦萊瑞女大公的頭冠等,它們年代屬于19世紀中期前后至20世紀初,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等君主國里王公顯貴們佩戴的頭冠名品。冠身由金、銀等貴金屬打造,冠表堆砌鑲嵌數(shù)量驚人的天然珍珠和鉆石等材質(zhì),均由著名珠寶商和藝術大師設計。這些冠飾有的曾作為加冕的王冠來使用,有的還可以變換成珍珠項鏈或者鉆石發(fā)帶等分體飾品,其制作工藝之精湛程度幾乎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其他類型的珠寶飾品也同樣體現(xiàn)了設計師們的精美創(chuàng)意,以文藝復興時期及新藝術時期的飾品等最為突出。飛翔的丘比特吊墜項鏈、獅子形吊墜、舞女吊墜、橡果形胸針、蜜蜂形胸針、蝴蝶形胸針、酒神女祭司頭像胸針等,多選用造型富于變化的巴洛克式珍珠進行大膽構圖,將自然寓于藝術作品之中,用不同形狀的選材刻畫出巧奪天工的動物、植物、人物形象,使珍珠的表現(xiàn)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引人注目的還有薩爾瓦多·達利設計的養(yǎng)殖珍珠與紅寶石唇形胸針,彰顯了藝術大師無可匹敵的設計視角和獨特的裝飾手法。
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提供了館藏文物中的明朝萬歷年間孝端皇后的鳳冠參與展覽。這頂鳳冠于20世紀50年代出土于定陵陵園,飾有金龍、金鳳各九條,鑲嵌了100余粒紅寶石以及5000多顆珍珠。
據(jù)了解展覽將持續(xù)至2017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