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芳:“人民需要藝術(shù),藝術(shù)需要人民” ——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劉蘭芳
攝影 姚文生
“康熙抓韁在手,腳踩馬鐙,乘跨坐騎。這匹馬離開了這個場子就上了官道了,‘嗒嗒嗒嗒’……”一段神完氣足、鏗鏘起伏、口技逼真的《康熙買馬》講罷,臺下立時響起雷鳴般的叫好聲。說這段書的,正是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劉蘭芳。近日,劉蘭芳受邀來津,在第二屆“宣南杯”京津冀鼓曲大賽名家大講堂活動中,為津門曲藝愛好者奉上了一堂生動的曲藝講座,并聊起曲藝傳承發(fā)展的話題。
講座吸引了很多天津曲藝迷,他們無不流露出對評書藝術(shù)、對劉蘭芳的喜愛。劉蘭芳高興地說:“天津有很多老藝術(shù)家、青年才俊,這跟可愛的天津觀眾的培養(yǎng)有很大關系。天津作為曲藝之鄉(xiāng),曲藝茶館做得很好,京津兩地演員都到這里演,給演員提供鍛煉的機會,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曲藝人。以京韻大鼓為例,從金嗓歌王駱玉笙先生,到現(xiàn)在,我認識四代京韻大鼓演員了。天津是塊寶地啊。”
新時期,曲藝不斷發(fā)展,評書尤為突出,據(jù)了解,現(xiàn)在已逐漸衍生出散打評書、音樂評書、網(wǎng)絡評書各種形式,還有小孩子說成語故事的“小評書”等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現(xiàn)狀讓劉蘭芳非常欣慰,這些新生形式,也跟她自己“繼承傳統(tǒng)、改革創(chuàng)新”的文藝思想相契合。劉蘭芳說:“新則生。跟上時代步伐,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認可了,才有生路。如果總是陳詞老調(diào),新觀眾不認同,那就完了。為什么很多曲種滅亡了,就是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評書雖然是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有千年歷史,但是代代都更新。以前我的學生寫了個《老虎學藝》,說這個老虎什么都不會,抓不到吃的,回家跟它媽說:媽啊,我餓得都快成‘犀利哥’了!如此一來,年輕人也很喜歡?!?/p>
在創(chuàng)新方面,劉蘭芳以身作則,堅持做到老、學到老。她沒有間斷練功、學習、創(chuàng)作,每年都要寫段子、錄新書?,F(xiàn)在劉蘭芳的幾部新作品“多管齊下”:《洪武劍俠圖》錄了100集,很快就要和觀眾見面;正在寫《堯母傳奇》,有60集;還有一部講劉邦的《布衣皇帝》……除了新作,她還“老書新說”,把一些傳統(tǒng)作品加入符合當今時代的內(nèi)容、詞語、“包袱”,不時地針砭時弊,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年逾七十之人,說起書來,依舊是聲音洪亮,瀟灑自如,干練中透著豪邁。
除了說評書,劉蘭芳從小也唱東北大鼓,鼓曲的發(fā)展也是她心之所系?!扒囍?,鼓曲受眾面有限,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有的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傳承不夠。所以我覺得京津冀合作非常有必要,互相交流切磋,提高演技,讓大家喜歡鼓曲,有更多人來學。人民需要藝術(shù),藝術(shù)需要人民。我看現(xiàn)在有不少娃娃唱曲藝,也讓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