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紅舞鞋——舞蹈藝術家陳愛蓮的舞劇人生
陳愛蓮
舞臺上的陳愛蓮
民族舞劇《白毛女》中陳愛蓮飾白毛女劇照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今年已77歲高齡還依然每天堅持練功、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的舞蹈表演藝術家陳愛蓮用舞蹈語言詮釋著舞劇《白毛女》中的經典片段。在陳愛蓮60余年的舞蹈藝術生涯中,排練、演出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讓她“一戰(zhàn)成名”的《魚美人》,還是改編的《白毛女》,抑或家喻戶曉的《紅樓夢》,大大小小的角色都是她舞臺精靈的化身。
如今她是世界舞壇的一個不老神話,被世人譽為“東方舞蹈女神”;她的舞蹈宛如春江的皓月,清澈透明;又如天邊的云霓,艷麗飛揚。這雙“共和國的紅舞鞋”她一穿就是65年,這65個春秋艱苦卓絕的磨礪,使她從一個孤兒成長為一代舞蹈名家,她把對祖國的無限深情和對東方藝術的堅定信念傾注到每一個舞蹈之中。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用生命詮釋著中國古典舞蹈的靈魂!她始終認為,舞蹈是自己的畢生追求,盡心盡力創(chuàng)作出反映時代、反映人民并受人們喜愛的作品是她畢生的任務。
一
我從事舞蹈這項職業(yè),是跟新中國的舞蹈事業(yè)分不開的。有人說,從陳愛蓮的舞臺經歷可以看到新中國舞蹈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當初走上舞蹈之路,也算是一種人生經歷的偶然。
我本來出生在一個生活富足且溫馨的家庭中,就在10歲那年,厄運突然降臨,我的父母先后病故,讓我一下子成了孤兒,不僅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也失去了心理保障,這對于幼小的我是個巨大的打擊。然而,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是街道居委會號召大家捐款并幫助我料理了父母的后事,也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我被送到了上海一心孤兒院。
在孤兒院,雖然吃得飽穿得暖,但我并不快樂,我盼望著有一天能離開那里,能獨立生活。命運的改變就發(fā)生在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來到孤兒院的那天。孤兒院的老師就推薦我去報名參加,我本身也很喜歡戲劇、喜歡表演,面試的時候很認真,于是一下子就被來的老師選中了。當我坐在北去的列車上,忽然感到一陣輕松,我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在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我真正開始接觸、學習舞蹈。記得那時候每天早晨,都會準時和同學們一起到院子里練功,起霸、趟馬、上下腰、跑圓場等等,因為當時教我們古典舞的老師白云生、侯永奎、馬祥麟等都是戲曲界的名家,所以我們練的功很多是戲曲中的功夫。我特別認真,成了班里的優(yōu)等生。那時因為掛名是中央戲劇學院,我又很喜歡戲劇、想學表演,就一度認為學員班課程結束后是直接去中央戲劇學院的,可當學習了一年的舞蹈后,我們依然沒有去。于是有一天,我就忍不住問老師什么時候能去中央戲劇學院學習?老師就耐心地跟我說,中央戲劇學院是大學,而我們只有十二三歲還處在初中階段。在學員班的兩年里,我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練功,我認為即使有很好的先天條件,后天的勤奮和努力卻更為重要。除了練功,業(yè)余時間我最大的愛好就是看老師和演員們排戲,《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千里送京娘》、《游園驚夢》等都成為那時候深刻的記憶。
1954年,我考入了當時新成立的北京舞蹈學校。那時候,很多人對什么是舞蹈并不清楚,我也甚至認為,舞蹈都是業(yè)余玩兒的,并不算一門專業(yè),我喜歡的是戲劇,想學習表演的,這讓我對未來感到迷茫。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機會改變了我對舞蹈的看法和想法。那是一次看似平常的活動,領導讓我們看了前蘇聯芭蕾舞大師的一部片子,里面有烏蘭諾娃演的《淚泉》,當時烏蘭諾娃的形象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還曾立下誓言,要成為“中國的烏蘭諾娃”。
二
北京舞蹈學校,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所舞蹈專業(yè)學校,而我的舞蹈藝術生涯也正是從這里開始。
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同時我在北京舞蹈學校也面臨著畢業(yè),學校每年的畢業(yè)班總要排一部作品,舞劇《魚美人》就這樣出世了。《魚美人》是西方芭蕾民族化的第一部舞劇,正是這部劇的演出讓我一下子受到了外界更多的關注,也讓我對在舞蹈學校5年的學習生涯進行了一次總結。
后來,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是真正讓我的舞蹈藝術之花得以綻放的時刻。令我記憶深刻的是《紅旗》的革命舞劇。當時是中國歌劇舞劇院從朝鮮引進的,這部劇講的是在戰(zhàn)爭年代有一個叫福順的小姑娘,因為她的父親表面上替敵人做事,村里的孩子都不理她,她十分孤獨、悲傷,也十分恨自己的父親。其實她的父親是一名地下工作者,后來為了引誘敵人進入游擊隊的包圍圈而壯烈犧牲,當年幼的福順知道真相后,悲喜交加,于是扛起父親留下的紅旗,投身到革命中去的故事。扮演福順的演員被分為了A組和B組,而我被分到了B組,其實就是“候補”演員,雖然當時我心里有些想不通,但還是用心去做了大量的準備。然而突然有一天,劇院領導通知我,說演福順的A組演員身體出現了點意外,讓我上臺去演福順,那一刻我真是高興極了。于是,我就順利地上臺演上了福順,演出轟動,我也收獲了鮮花和掌聲。演出結束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所以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能輕言放棄。
在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日子是快樂的,也是能激勵自己更加勤奮、激發(fā)自我創(chuàng)造的日子,民族舞劇《白毛女》和《敵后交通員》就是具有自我創(chuàng)造的作品。
歌劇《白毛女》和芭蕾舞劇《白毛女》都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了。1965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間,劇院也不再進行演出,我除了每天的練功必修課之外,就想找些事兒做。有一天閑來無事翻看畫冊,不經意間看到了一張舞劇《白毛女》的劇照,照片上喜兒優(yōu)雅靈動的舞姿吸引了我,這張劇照是之前從法國演出回來在上海觀看上海芭蕾舞團的《白毛女》時留下的。《白毛女》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從最初的歌劇,改編成過電影、京劇、芭蕾舞劇,但唯獨沒有中國民族舞劇,我就突發(fā)奇想看能不能把它改編成民族舞劇。芭蕾舞劇《白毛女》中表現喜兒的喜、怒、哀、樂全在一雙“立足尖”的腳上,它的經典已深入人心,但在劇院我是跳中國古典民族舞的,如果改編成不立足尖的民族舞劇會成為什么樣?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于是,我就開始著手去準備。當時也沒什么編排的經驗,演員的選擇、音樂的處理、編導的編排這是擺在我面前的難題,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恰好上海芭蕾舞團來北京,我就找到了他們,跟他們交流了想法,于是我們一起編演了民族舞劇《白毛女》,最后確定由我出演后半段的白毛女,群眾演員也是從當時離歌劇舞劇院不遠的中國戲校找來的,緊鑼密鼓地排練了一個月就登臺演出了。
我們編排的《白毛女》在動作元素上主要是以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為素材,采用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貫穿下來,在塑造人物上借用古典芭蕾舞的語匯,吸收了中國民間舞蹈、傳統(tǒng)戲曲的方法將其充實、豐富,于是民族舞劇《白毛女》就這么誕生了!而且受到了新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敵后交通員》就是我學習編導后編排的第一個小舞劇了。它取材于當時一部流行的電影《雞毛信》,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村姑——敵后交通員,送雞毛信給八路軍,為了安全起見,她女扮男裝,變成一個放羊娃,順利送信的故事。除了編導,我還演這個敵后交通員,因為是女扮男裝嘛,有很多如“旋子”、“側空翻”等男孩子做的高難度動作,我都需要去做。這對于我是有一定難度的,然而,我那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告訴我,我必須克服它,于是,我就去舞校找來老師教,自己下功夫練,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有戲曲的功底,很快便克服了。
三
兩年前,我有幸被邀請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提到,文藝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F在文藝界將這個作為衡量藝術家和文藝作品的一個標準。藝術家對生活有多深的感悟都會反映到作品中來,藝術家對所從事的事業(yè)有多深的使命感也能從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
其實,說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深有體會。早在北京舞蹈學院當學生的時候,每年都要“三夏三秋”,就是說每年的夏天和秋天,和同學們一起去北京郊區(qū)的農村至少干半個月農活,白天種地或收割,晚上就睡在農村學校的教室里。那時,農村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稻草就是我們的床和被褥,蒼蠅、蚊子、跳蚤、老鼠總趁我們睡覺的時候來搗亂,很影響休息。對此,年輕的我們并沒有怨聲載道,甚至互相開玩笑說:“大家也算有了頭頂飛機(蒼蠅、蚊子),身趟地雷(跳蚤、老鼠)的經歷?!蹦菚r候,專業(yè)好還不算什么,能和農民一起在田地里勞動才夠先進。
參加工作以后,那時要下鄉(xiāng)演出,而上小學和幼兒園的女兒沒人照看,只能就帶著她們一起去。去的時候,演員都是擠在一個簡陋的大轎車里,一走就是一天。在臨行前我會備上一小袋干糧,燒餅和咸菜之類的。一進村,我就開始化裝,準備演出。一忙起來就根本顧不上孩子,只能把她倆扔在表演場地旁邊,任她們在地上爬來爬去,等演出完,再把她們拎回車上。那時候條件是很艱苦,但內心卻很充實,因為這種體驗不僅讓我體會到生活中的那股最原始的生命力,而且它帶給我舞蹈藝術中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我明白藝術來源于誰、為誰服務。
改革開放以后,我跟隨文化部組織的中國藝術團去美國訪問演出。當時舞蹈方面演出的是《紅綢舞》、《草原女民兵》和《春江花月夜》,受到了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命運時刻跟國家相連。之后,我又跟著劇團隨中央慰問團到西藏去演出。西藏的高原氣候是有點讓人吃不消的,但為了演出的成功,我們就頂著高原反應堅持到演出結束,但有時我們都會忘記了是在西藏,因為能讓我感受到的除了高原氣候,還有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贊嘆和對人民的依戀。曾在云南老山前線,我們?yōu)檐娙藗冄莩?,吃住也跟軍人們一起,讓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們的艱苦卓絕的心路歷程,但他們?yōu)榱俗鎳捕ā榱巳藗儼矊?,默默承受著孤獨、慢慢接受著寂寞,感動之余更多的是欽佩。
這些體驗和感動都慢慢感染著我、激勵著我,讓我在后來的創(chuàng)作和辦學中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堅持,讓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祖國、回報黨和人民。
四
我總是說,我是受到黨和國家的培養(yǎng)才走到今天的,也一直想用自己的能力為黨和國家作一些貢獻,把自己豐富的舞臺經驗和多年對舞蹈藝術理論的實踐以及對舞蹈教育的感悟,傳承發(fā)展下去。于是,在1995年,經北京市教委正式批準,北京愛蓮舞蹈學校成立了。
在舞蹈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慶典上,我?guī)ьI著幾十個學生表演了舞劇《春江花月夜》、《黃河頌》和《草原女民兵》。說到《草原女民兵》,還有一段小插曲。改革開放后,中國歌劇舞劇院就排演了這出舞劇,除群眾演員外,主要演員有兩個:一個是隊長、一個是小戰(zhàn)士,當時作為劇團的主要演員,我是非常想演其中一個的,卻沒演成,但在宣傳畫報上用的是我的照片。沒想到的是,18年后,我能再次跟這出弘揚主旋律、具有時代特色的舞劇結緣,并帶領著我的學生們來演出,盡管只有十幾分鐘的時間,但足以讓我難以忘懷!隨著周年慶典演出的成功,舞蹈學校也擴大了一定的影響力,開始有更多的孩子來到舞校學習。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心愿,就是想資助并培養(yǎng)一批貧困學生,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接觸舞蹈、學習舞蹈。我這個愿望也久久不能實現,因為隨著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學生的增多,也沒有多余的經濟能力來實現了。但是,遇到好“苗子”了,我總是不想放過。就在2014年,隨中國文聯到貴州深入生活,也許這就是機緣吧,文聯的主題是“文藝支教”,但我想,如果我把有天分的孩子帶到北京來培養(yǎng),不也是一種“支教”方式嘛。于是,我就挑選了10個孩子,跟著我們一起回到了北京,開始了一段“新的”舞蹈征程。今年我們學校又接收了青海玉樹地震災區(qū)的12名孤兒,我將盡力讓他們在學校快樂的成長,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從藝60余年,我是祖國培養(yǎng)起來的舞蹈家,我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盡自己最大的力來回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