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心是藝術的原點
敬畏心是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及其與人的和諧關系的敬重、畏懼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具有很強的戒律和自省作用,是人不犯常識性錯誤的自律保障。自古以來,有所敬畏與知恥知止一樣,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素質,也是從文從藝的原始出發(fā)點。
敬畏心是藝術的發(fā)端之初。藝術的濫觴與人們對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崇拜、熱愛息息相關。盡管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斯芬克斯之謎”,但不管是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還是其他學者提出的游戲說、表現(xiàn)說、巫術說、勞動說等,都承認藝術的起點基于人們對某種存在的愉悅、向往、敬畏以及由此派生而來的模仿、再造、想象、拓展,這是一種十分崇高、充滿敬畏的情感和行動。時至今日,可以說一切藝術活動依然是從這一原點出發(fā)的跋涉、砥礪,離開這一原點,走得越遠越可能是歧途。
敬畏心是藝術的擔當之首。藝術是有擔當?shù)模拖耵斞赶壬f,“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可以說,藝術一開始就具有倫理屬性,有道義擔當。而履行這種擔當,實踐這種道義,必須對藝術有純潔的初衷、神圣的向往、虔誠的執(zhí)著,這其中,敬畏之心不可無,不敬之心不可有。從形式上講,只有鐵肩擔道義,才能妙手著文章;從內涵上講,只有妙心著文章,才能鐵肩擔道義。當年嶺南畫派的誕生,其實就是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仁人志士在追隨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過程中,擔當起復興民族藝術、推動其走向現(xiàn)代的使命而催生的。這一過程,是藝術家的道義擔當在起作用,也是藝術家的敬畏心在起作用。
敬畏心是藝術的創(chuàng)作之源。想象力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命,但只有從原點出發(fā),想象力才會有最寬廣的空間。脫離了原點,想象力將如斷線的風箏,無所依附。因此,敬畏心既是藝術的原點,也是想象的起點、靈感的源泉。不同傳世作品盡管創(chuàng)作指向各有不同,但具有這一原點則是相同的。也只有具備這一人類共同的審美出發(fā)點,作品才會產生最廣泛的審美共鳴,不論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格羅菲的《大峽谷組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敬畏心是藝術的成才之道。敬畏心是一個人思想靈魂中最基本的素質。南宋大學者朱熹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睂W藝從藝的目的必然是知書達理,追求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畫表心跡、歌為心聲,以成就君子之道。在此過程中,必須“常存敬畏”,保持著對真善美的虔誠,對藝術嚴肅性的敬畏,對藝術受眾的尊重,這是學藝的啟蒙、成長的守護神、成才的不二法門。當年賈島為“僧敲月下門”的一個“敲”字而“推敲”不已,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僅開頭部分就修改了20次,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4000字卻改動了百余處,這樣的名家成長故事不勝枚舉,共同之處是敬畏心在起作用。
敬畏心是藝術的審美之基。欣賞一幅畫、一座雕塑,首先是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尊重,敬畏藝術的神圣,然后才是對作品有興趣、被吸引、被感染。一個沒有藝術情趣、不懂得尊重藝術創(chuàng)造的人,不可能對作品有正確的審美。社會對藝術的態(tài)度也必須有敬畏心,公眾普遍養(yǎng)成敬畏藝術創(chuàng)作的不易,敬重勇于攀登藝術高峰的人,才能形成公眾審美的心理基礎和話語環(huán)境,否則審美活動便成為空談。人人都敬重、愛好、欣賞藝術,那是藝術的春天;藝術家備受尊重、藝術品備受珍惜、青少年向往藝術,那是文明的標志;普遍不重視藝術,不懂尊重藝術創(chuàng)造,不敬畏藝術嚴肅性,那是大不敬,是愚昧、野蠻的標志。
敬畏心的缺失是藝術之禍。一些作品調侃崇高、解構經(jīng)典、顛覆歷史,其實就是缺乏對經(jīng)典的敬畏;一些作品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其實就是缺乏對審美標準的敬畏;一些作品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其實就是缺乏對崇高的敬畏;一些作品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其實就是缺乏對創(chuàng)作嚴肅性的敬畏。還有,有的年輕藝員張嘴閉嘴自稱老師自表頭銜,有的藝員妄稱大師自我炒作,有的官員挖空心思攫取藝術團體名分實則為了沽名釣譽、以名謀利,有的人對藝術一知半解卻敢于附庸風雅自命不凡,有的文藝團體熱衷給官員、土豪送“帽子”謀利,凡此等等,其實就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的膽大妄為,一種十分膚淺的庸俗化傾向,肇始于對藝術敬畏心的缺失。
被譽為一代“藥王”的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曾在《大醫(yī)精誠》一文中講到醫(yī)道問題,認為從醫(yī)首先要有敬畏心,“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其次是敬業(yè)心,從醫(yī)是“至精至微之事”,若“求之于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故學者必須博極醫(y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yī)道已了,深自誤哉”。再次是敬愛心:“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辈⒁赃@三點作為判斷“大醫(yī)”的標準,“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孫思邈說的雖然是醫(yī)道,其實藝術之道亦然。
有敬畏心,并不是要求畏懼藝術、害怕藝術、遠離藝術,而是敬畏藝術的嚴肅性、規(guī)律性、不易性,待之以敬重,處之以虔誠,施之以力行,求之以跋涉,有一種“人在做,天在看”的本分,有一種“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古往今來,藝術的境界無非是追求真善美,這體現(xiàn)到敬畏心上,一是要敬畏道義,兀兀求真;二是要敬畏規(guī)律,孜孜求美;三是要敬畏人民,兢兢求善。“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只有“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與時代的脈搏產生共振,創(chuàng)作出不負時代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