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鑒賞越窯青瓷蟾滴
越窯青瓷蟾滴 約北宋時期
越窯青瓷蟾滴,原稱“三足蟾蜍水盂”或“三足蟾蜍形帶托盤青瓷水盂”,為1983年12月10日出土于浙江省慈溪市彭東鄉(xiāng)寺龍橋頭泥沙中。全器十分完整,通高6.7厘米,系在荷葉形托盤中,上置蟾蜍形水盂組合而成。淡灰胎,質細膩,通體施湖綠色薄釉,滋潤光亮,局部表微泐,足面依稀見有支釘痕。從其輕盈端巧的器型特點來看,當屬文房用具。清代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稱:“蟾滴、龜?shù)?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后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基此,本器應改稱“越窯青瓷蟾滴”為宜。
蟾滴,造型可分上下兩部分:上為水盂,下為荷葉形托盤。水盂呈立體的蟾蜍形,橫長10.4厘米、高6.2厘米。蟾蜍軀體作扁圓狀,昂首伸頸,口微啟,水可從口中溢出,雙目圓瞪,炯炯有神,頭頸間有桃葉狀角飾,頗富神奇色彩;后背微隆,器表滿布象征贅疣的靈芝狀乳釘裝飾,兩側間施以如意形卷云紋;腹腔中空可盛水,上開置注水的圓孔;下腹部較為扁平,光素無紋;前有稍曲蹲的兩足,趾間有蹼,后端弧收下斂,并有獨足(肢)支撐如尾狀;蟾蜍體態(tài)輕盈而又充滿靈氣,造型取其躊躇滿志,以求一搏之勢,生動逼真,栩栩如生,逗人喜愛。下部的托盤作大口圓唇,淺腹坦敞,臥足??趶?0.8厘米、足徑3.5厘米、高1.5厘米。盤體呈兩側邊緣稍內卷的荷葉形,內腹壁刻劃纖細而清晰的葉脈,充分顯示出惠風吹卷荷葉的一派盎然生機,將荷葉形托盤與蟾蜍形水盂巧妙地組合成蟾滴,可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1985年,這件蟾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并于1989年入選《國家文物精品展覽》,為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
越窯肈始于商周,青瓷成熟于東漢,源遠而流長。逮至晚唐、五代及北宋初,以慈溪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燒制的青瓷器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頂峰,被列為中國瓷窯之首。尤其是吳越國時燒造的“秘色瓷”,更屬聞名遐邇的高檔宮廷珍品。依此件蟾滴造型和釉色特點顯為北宋早期孑遺,且具有“秘色瓷”遺風,恰為晚唐詩人徐夤盛贊越窯青瓷“竅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的生動寫照。其匠心獨具的造型,玲瓏典雅的神態(tài),深奧奇特的寓意,令人遐思,玩味無窮。
蟾蜍,又稱蝦蛤、蛤蟆、蟾諸、蛤蚆,屬兩棲綱,蛙科。在今日看來,好像形象丑陋,皮膚燥而多疣狀黑斑點,特別是因它性情悠閑,行動遲緩而被俗稱為“癩蛤蟆”或“疥蛤蟆”。然而,在我們的古人眼中,其貌不揚的蟾蜍,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被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閃耀著神秘的靈光,注入了神圣的法力,深深地烙印在古人的心中,成為頂禮膜拜的神物。認為蟾蜍可超度死者的靈魂,羽化升天成仙,以致在許多漢墓壁畫、帛畫和石刻上,??煽吹缴窕捏蛤軋D像?!侗阕印吩? 蟾蜍壽三千歲者,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玄中記》稱,蟾諸頭生角,壽千歲;而民間又有端午敬祝蟾蜍,可避兵燹之說;甚至還有王喬食白蟾蜍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故事流傳,反映出蟾蜍不但是長壽吉祥的象征,同時還具有祈福禳災的魔力,故文獻中有蟾蜍萬歲,背生靈芝,為世之祥瑞記載。在清代東軒主人所著《述異記》中,還有“古謂蟾蜍三足,窟月而居,為仙蟲”之類記述。
膾炙古今,盛傳不衰的美女嫦娥因服食西天王母的長生不死“仙藥”后,飄然飛奔月宮變?yōu)轶蛤艿闹耖g傳說,更為蟾蜍戴上玉蟾、天上月神、月精、人間仙蟲等桂冠,喻為月亮的代稱?!痘茨献印ぞ裼枴吩疲骸叭罩杏雄Z烏,而月中有蟾蜍”;《太平御覽》(卷四)引《春秋緯演孔圖》曰:“蟾蜍,月精也”;李白《古朗月行》詩有:“蟾蜍蝕月影,大明夜已殘”;而金代元好問還專為蟾蜍作詩,稱“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張頤怒如虎”。人間不起眼的小動物,被賦予神靈色彩,幻化成備受青睞的月宮寵物,擢為古往今來文人填詩賦詞的歌詠偶像,于是前植桂樹,瓊樓玉宇錯落有致,華貴富麗的廣寒宮,又有了“蟾宮”之稱。自唐以降,科舉選官更益盛行,讀書人應試中榜,則常被譽為“蟾宮折桂”。
這件青瓷蟾滴是文人雅士案前桌上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之一,其上的蟾蜍形水盂,也稱水注或硯滴,可盛水以備研墨之用,既實用而又十分美觀。造型采用蟾蜍形象,顯然蘊含著“蟾宮折桂”的美好愿望,祝福主人金榜題名,登科及第。蟾蜍頭上有角,暗喻長壽吉祥;而身作三足,也正同清代《述異記》所載:“俗語云,三腳蛤蚆無處尋”,“古謂蟾三足”相合(蟾蜍和青蛙一樣有四足,只是從蝌蚪演變成蛙之時,短時間有尾和兩足,古人不明底細,誤以為“三足”,故有三足蟾蜍為世所珍之說),足見它是何等的名貴,寓意更是何等的深刻!杰出的越窯制瓷大師將情態(tài)優(yōu)雅、形神兼?zhèn)涞捏蛤埽c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符合文人雅士的美好祈盼心態(tài)和審美情趣,又是一件富含藝術美感、價值連城的越窯瑰寶。其獨特新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和靈性非凡的寓意,堪稱中國陶瓷藝苑中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