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萍:多媒體時代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新
記 者:新書《沐陽上學記》是您7年來潛心創(chuàng)作,連續(xù)6年在媒體上連載的成果?,F(xiàn)在集結成書,也算是一次總結和回顧,回頭看看這些年關于沐陽成長記錄的文字,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蕭 萍:從沐陽半歲起,我們每年會去南京路的上海照相館拍一張登記照——最簡單的那種,就是攝影師說看這兒看這兒笑啊“咔嚓”一聲那種。13年過去,從膠片的拍成了數(shù)碼的。老師傅退了新師傅來了。南京路原來的門面專拍婚紗照了,而老的上海照相館,搬到背街石庫門的小平房里。我們年年去。去拍簡單式樣的登記照,還有坐在凳子上一起說“茄子”的全家福。我在想,這或許是我們家每年的儀式吧?生活有時候是需要儀式的,而儀式,其實也不需要很鋪張,對嗎?
從這個角度講,我寫了7年的《沐陽上學記》專欄,可不可以說是素顏的“登記照”像冊?翻看這些記錄,有一個母親的欣慰,也有一個作家的感慨,當然還有文字的遺憾??烧鐨q月從不會欺騙我們一樣,當我們誠心對待生活和寫作,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時光的暖意——7年里我告訴我的孩子,慢慢來別著急;我也特別告訴自己,慢慢寫沉下心,用情用心用力,一筆一畫一直向上。
記 者:與您的其他作品相比,《沐陽上學記》具有非虛構的特質(zhì),它不僅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更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兒子成長過程的觀察。我相信,這些文字在下筆之初,應該是出于母親記錄孩子成長點滴的需要,不過,在多年的連續(xù)寫作中,這樣的初衷是否有所改變或有所豐富?
蕭 萍:謝謝你敏銳地捕捉了寫作中的這種“不自覺”和“自覺”。《沐陽上學記》開始于一個母親不帶任何功利的想法: “記錄下混沌孩子的混沌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每月勻速的寫作,卻漸漸有了另一個層次的手藝考量,就如同帕烏斯托夫斯基筆下的那個無名金匠。這讓我大為好奇,也讓我小心翼翼——我如何才能將那些閃閃發(fā)光的童年瑣屑,鍛造成一枚有體溫的獨特的“金薔薇”?我能不能鏈接與模擬“現(xiàn)場”?我能不能導演和間離“敘述”?我可不可以在文體之間、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放松實驗、盡情探索,猶如孩童搭積木般永懷初心?
記 者:盡量完整真實地記錄自己兒子的成長變化,這樣的內(nèi)容和題材,在您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否有著不一樣的意義?這次的寫作與此前您的創(chuàng)作在寫法和心態(tài)上有什么區(qū)別?
蕭 萍:我在《沐陽上學記》的后記里說,這套書是具有私人性意義的,也是一個母親獻給兒子的童年禮物。如果單單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我想說這次寫作比任何一次都輕松無忌,比如 Hip-h(huán)op式童詩,比如嘚啵嘚的故事孩童,以及會心一笑內(nèi)心戚戚焉的老媽老爸……都是前所未有的寫作嘗試。
最顯著的是童詩 “口語體”寫作,和我過去的詩歌創(chuàng)作截然不同。如果說獲獎詩集《狂歡節(jié),女王一歲了》是有著蛋糕般溫情色澤的夢話,那么《沐陽上學記》中的“童詩現(xiàn)場”,就是一個淘氣男孩子帶有粗糙感和飛行速度的喃喃自語?!般尻栔v述”也同樣如此——我驚奇于兒童日常口語中一種素樸的、令人驚訝的詩意,迷戀那種有靈好玩、萬物皆會心的意趣意向。我采用了“擬口述實錄”式寫作,只因為它們太鮮活了,已分不清是生活詩還是兒童話,是故事直播還是現(xiàn)場述評……當然,這次的“老媽日記”,也比任何一次創(chuàng)作都更糾結、更真實、更“一地雞毛”。而我懂得,“接地氣”的現(xiàn)實主義內(nèi)涵,對一個作家而言不僅僅是貼近生活,更是貼近考驗。
記 者:《沐陽上學記》中講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的講述都包括“童詩現(xiàn)場”、“沐陽講述”、“老媽日記”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一個多角度、多層次,因而也具有更強的互動性的文本。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特殊的方式?
蕭 萍:一方面,童年的原生態(tài)本來就是一種 “混沌”的、立體雜糅的呈現(xiàn)。他們的生命驅力和指向來自萬物也應和萬物,具有“多角度、多層次”,以及“互動性”特質(zhì)。那么如何找到一種與之相應和的敘述節(jié)奏,既豐沛又變幻,既津津有味又創(chuàng)意無限,既可擬現(xiàn)場又能置身度外加以扮演評說?……《毛詩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愿意將《沐陽上學記》視為一種來自生活本身的賞賜。
另一方面,當手機、電視、網(wǎng)絡等等即時閱讀方式正包圍我們的生活,我們是否想過多種鏈接文本、穿越時空的網(wǎng)絡對話,給當下的文學寫作究竟帶來了什么?我們是否反思過先驗的敘事立場和模式?我們是否愿意打破傳統(tǒng),嘗試一種雜糅的與市井的、敘述的和評述的、多文體的與多機位的“擬現(xiàn)場”?……這些都是我的困惑,也是創(chuàng)作《沐陽上學記》文本的初衷——當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nèi)藗兊纳詈徒煌绞?,當VR以技術模擬現(xiàn)實真實,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該如何遵從內(nèi)心召喚,像孩子那樣樂此不疲地勇于探索和實驗?
記 者:不難看出,作為家長的您,對于孩子的成長,整體的態(tài)度是觀察多于管教。這樣的態(tài)度在目前國內(nèi)的家長身上其實并不多見??煞窠Y合您的個人經(jīng)驗,談談您的教育觀?
蕭 萍:教育真是一個令中國家庭和中國父母揪心又焦慮的話題。我想每個讀過“老媽日記”的讀者,都能看到我作為母親的困惑糾結,和對當下教育現(xiàn)實的一種憂慮。那些“拼爹拼媽”、“天價學區(qū)房”現(xiàn)象的背后,實際上是成人世故社會在孩子教育世界上的投射,而這種教育的高焦慮可能變成對孩子單方面的要求甚至苛責,一旦父母的教育訴求過于強烈,就會扭曲孩子發(fā)展的天性。
說到教育觀念,我本科讀的是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方向是童話寫作與發(fā)生論,博士專業(yè)方向是外國戲劇,或許這種文學觀和教育觀早已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潛移默化。無論是盧梭的“教育即生長”,還是孔子的“有教無類”,他們都包含了一種樸素的生長觀。就人性論上來說,我更傾向于“白板論”,但我也知道這種理想的教育模型在現(xiàn)實中會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
書中的“擇?!薄ⅰ靶∩酢?、“藝術考級”等等現(xiàn)實問題,就仿佛每個家庭和小小孩童的九九八十一難,考驗著我們的耐心、智慧。教育真正的美妙是發(fā)現(xiàn)和順應成長,是孩子的天性在與萬物的對話中獲得平衡與和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與其說那是一種教育的智慧,不如說那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深愛。
記 者:《沐陽上學記》細膩地記錄了沐陽由一個淘氣叛逆的小男孩逐漸成長為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的大男孩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敘述者的母親也在隨著孩子一起成長。比如,書中提到的對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的反思等,其實都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成熟的。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不僅適合孩子們看,對于孩子的家長們也非常值得一觀。您如何定位這本書的讀者群?
蕭 萍:兒童文學作家最重要的寫作就是對象感。這是和成人作家最大的不同。你必須考慮孩子的閱讀感受。因為你是為他們而特別寫作的。那些意趣、用詞、靈感,都應該是有意識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成熟與否的標志?!巴姮F(xiàn)場”、“沐陽講述”都力圖以這樣的對象感和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展示童年生命靈動而珍貴的感受和體驗。
而作為一位母親,我也更能體會開放式文本帶給親子互動的空間——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尯⒆涌吹酱笕说拇嗳?,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屗吹竭x擇的糾結、看到生活的不完美?“老媽日記”力圖傳達的平等的心靈交流,是“這個世界永遠和缺憾相伴,而缺憾永遠和愛在一起”。因此《沐陽上學記》文本中親子共讀的意義,并不是簡單的教育范本,也不是針對特定的問題回答教育答案,而是深深根植在當下的家庭和教育現(xiàn)實之中的61個故事,我希望它們成為交相輝映的61根琴弦,能撥動和沐陽一樣成長中的小伙伴和家長們的心弦。
記 者:書中的許多小故事,體現(xiàn)了一個母親在與孩子“斗智斗勇”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教育的智慧,比如,針對青春叛逆的兒子愛唱反調(diào)的特征,母親發(fā)明了“反對游戲”;兒子決定對班里的女生宣戰(zhàn),母親非但沒有壓制,而是趁機在安全可控的范圍內(nèi)磨煉他的野性,教他超越對抗完成溝通。這樣的方式孩子們?nèi)菀捉邮?,同時也會促進親子關系。事實上,對于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樣,一味的說教只會讓小讀者感到反感,換個角度、換種方式,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您怎么看這一問題?
蕭 萍:老實說,我也有很多疑慮和困惑,面對手持終端、閱讀器,各類手游和網(wǎng)游充斥的閱讀環(huán)境,面對多媒體沖擊文本閱讀的這個時代,我們?nèi)绾勿B(yǎng)育孩子,我們該如何抵達孩子的內(nèi)心,用文學點亮心靈之燈?
我喜歡孩子們在講座后追出來問:這些故事都是真的嗎?后來呢……有一個每期追看《沐陽上學記》專欄的同學,和沐陽每周同在業(yè)余數(shù)學班上課,兩個小伙伴同學了幾年,她一直不知道這個同窗沐陽就是《沐陽上學記》書中的沐陽。而當她拿到結集的《沐陽上學記》書時,她才知道,原來真的有沐陽這個人!這就是真實與虛構的好玩——她不當真,就會期望著有一天自己變成里面的人物,而當她一旦當真,她的世界就在成長中豁然開朗,因為這樣的作品陪伴了她5年的成長時光——這個穿越文本的過程,是體驗成長和情感親歷的過程,有不得其解的糾結,也有彼此相遇的會心,更有腦洞大開的通透敞亮。我相信,只有走進小讀者內(nèi)心的作品才能觸動他們的心靈,引導他們的情感升華,發(fā)出最動人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