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行星中,科幻作家為何偏愛木星?
當?shù)貢r間2016年7月4日,NASA公布“朱諾”探測器靠近木星軌道效果圖。(圖片來源:新華網(wǎng))
太陽系的行星里,很多科幻作家都偏愛木星。美,而且可怕。吸引力與恐懼感同樣強烈。
但人類要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就不得不承受這片未知帶來的恐懼。
以前,我們習慣叫木星為“保護者”,相信正是木星的存在使得地球上的生命沒有徹底滅絕,因為它強大的引力場在很大程度上攔截了外側(cè)軌道向太陽方向移動的小天體。如果那個位置缺失了木星,天體撞擊地球的幾率會增加。
但當你打算派飛行器前往這顆氣態(tài)巨行星時,它變成目的地盤踞著的一只宇宙巨怪,無情、殘酷,過快的自轉(zhuǎn)使得其引力像一個巨大的彈弓,巖石塵土甚至彗星都變成武器。這在航天動力學上,甚至在科幻作家筆下,是“引力助推器”,可以用來給宇宙飛船加速。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中,裝著發(fā)動機的地球就在木星巨大引力的拉動下,達到了逃逸速度,撤離木星魔掌后,引力潮汐百米高的巨浪橫掃了大陸。但比起這個情節(jié),讓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地球在與木星近距離擦身而過時,一段如長鏡頭般描繪木星的文字:它在整個地平線上升起,占滿天空,“產(chǎn)生的恐懼感和壓抑感難以用語言描述”,人們看到風暴“把云層攪動成讓人迷茫的混亂線條”,云層下則是沸騰的液氦和液氦大洋、著名的大紅斑,“這個在木星表面維持了幾十萬年的大漩渦可以吞下整個地球,如同一只紅色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而地球在它面前就像一只無助的小氣球!這幅場景幾乎是很多人巨型球體恐懼癥的根源。
可怖的朱庇特,體積有地球的1300倍,磁矩是地球的2萬倍,質(zhì)量比太陽系其他行星的總和還大。宇宙何嘗不是弱肉強食的修羅場,漫長歷史中,木星就曾與一個相當于地球10倍大的星體相撞,那個本可以成長為一顆行星的家伙,在這場相遇中被木星吃得渣滓都不剩。對著這樣一顆天體,我們說不出“征服”這種話。
屬意木星的“朱諾”號注定有去無回,所幸它的殉難之旅將幫助人類獲取多年企盼的信息。在以前,當人類所知唯一的行星系統(tǒng)就是太陽系時,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木星這種氣態(tài)巨行星的重要性。但隨著其他行星系統(tǒng)被發(fā)現(xiàn),類木行星出現(xiàn)的越來越多(也是因為體積大更容易被找到),它們對恒星的影響最大,改變了系統(tǒng)內(nèi)早期天體的分布,幾乎承載著星系形成的關(guān)鍵。
7月4日木星軌道插入成功,“朱諾”號已成英雄,生命亦進入倒計時。在它任務(wù)結(jié)束后,人類對木星的探索腳步并不會告一段落,只會越來越緊。據(jù)已出版的報告,中國科學家已提出對木星磁層和木衛(wèi)二的探測計劃。有趣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阿瑟克拉克所著的小說《2010太空漫游》中,中國就已經(jīng)發(fā)射了一艘自主研制的名為“錢學森”號的飛船到達木衛(wèi)二。這個情節(jié)后來還被當作一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即吳彥祖出演的《木衛(wèi)二報告》。
(原標題:那個叫木星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