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從遙遠的歷史走來
一、門巴族的歷史
門巴族自稱門巴,門巴原是藏族對居住在門隅居民的傳統(tǒng)稱呼,意為門隅地 方的人。門巴族是我國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據(jù)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喜馬拉雅山區(qū)繁衍生息,但由于地處邊陲,高山阻 隔,門巴族和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歷史上長期以來鮮為人知。加之沒有自己的文字,門巴族的民族發(fā)展史沒有被記錄下來,如今僅能從門巴族豐富的神話與傳說以及藏 文文獻中去探知其族源和民族形成的歷史。
(一)古代的門巴族
門巴族的語言“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有豐富的傳說,也有不少藏文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從中探索他們古代社會的圖景。
門巴族有猴子變人的神話傳說,藏文文獻《賢者喜宴》一書中記載:“眾猴子因食谷物而變?yōu)槿?,他們食自然界自生的谷物,身穿樹葉作衣,在森林中就像野獸一 樣生活,猶如珞與門那樣進行活動,而遍及西藏各地區(qū)”。在這段歷史傳說中,把“珞”和“門”人的生活狀態(tài)與藏族的原始社會生活進行比較,展示了門巴族先民 的原始社會生活。在門隅達巴八措德門巴族中,如今仍有戴猴頭面具、跳傳統(tǒng)舞的習俗。
古代的門隅或“門”地,指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區(qū)多雨潮濕低海拔的森林峽谷地區(qū)。生活在“門”地的居民,泛稱“門巴”。公元7世紀初期,吐蕃贊普南日松贊力圖統(tǒng)一青藏高原各部,藏文史籍《紅史》記載,早在松贊干布時代“南自珞與門……等均置于吐蕃統(tǒng)治之下”。
吐蕃時期的“門”地,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而是由分散各地的部落組成。公元9世紀中葉,奴隸和屬民起義摧毀了吐蕃政權的統(tǒng)治,一部分吐谷渾、藏族人及 其他外地人和“門”地土著相互融合,逐漸在門隅地區(qū)形成門巴族。隨著歷史文化的交流,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慢慢傳入門隅,被本來信仰原始苯教的門巴族人所接 受。后有噶舉派、格魯派等教派相繼傳入門隅地帶,對門巴族的歷史文化、民俗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公元14至15世紀,門隅是帕竹噶舉派的世 襲領地。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加措派弟子高僧梅惹喇嘛洛卓嘉措(門巴族)同錯那宗官員到門隅弘揚黃教,建立宗本衙門,擴建達旺寺,征收賦 稅,派烏拉等,開始了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其后,西藏地方政府陸續(xù)按照西藏的行政區(qū)劃制度,把門隅地區(qū)劃分為32個“措”、“定”。所派官吏,清查戶口,行使 司法權力,討伐叛亂,防守邊疆,實行有效管轄。19世紀,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為加強對門隅的統(tǒng)治,在門隅的首府達旺建立了名為“達旺西哲”的行政 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門隅地區(qū)的日常政教事務。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派專人到門隅征收、征購大米,專營該區(qū)鹽米等經(jīng)濟貿易。
(二)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門巴族
19世紀中葉,鑒于英國侵略勢力的侵入,西藏地方政府對門巴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又有所加強。1853年,西藏地方政府授予錯那宗僧俗兩宗本參與管轄門隅的權力,在“達旺西哲”的基礎上,組成更高一級的行政管理會議“達旺朱哲”。
1914年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帝國主義背著中國政府陰謀炮制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私自將門隅、珞瑜和下察隅等共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 度。對此,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從未予以承認。1944年,英國侵略者公然武裝入侵中國達旺地區(qū),激起門巴族、藏族人民的反對,西藏地方政府亦提出強烈抗議, 迫使英軍撤到色拉山以南。
1947年,英國勢力撤走后,印度繼續(xù)控制色拉山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又陸續(xù) 占領了除勒布四“措”以外的整個門隅及珞瑜、下察隅的大部分地方。為保衛(wèi)祖國邊疆的神圣領土,門巴族、珞巴族、藏族人民和中華各族兄弟一起,在反抗帝國主 義侵略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永久的勝利。
二、門巴族的分布情況
門巴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境內,主要是在門隅和上 珞瑜及與之毗鄰的西藏東北邊緣地帶,聚居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qū),少部分居住在墨脫、林芝等縣。門巴族、珞巴族和藏族呈大聚居小雜居狀態(tài)分布居住,我國門 巴族的絕大部分還生活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印度占領下的廣大地區(qū)。由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的分割,尚不能對門巴族總人口進行精確統(tǒng)計,估計有5萬余人,根 據(jù)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布在我國實際控制區(qū)以內的僅有7475人。
三、門巴族的文化特點
門巴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lián)系,歷史上長期使用藏歷、藏幣。藏歷新年也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每年7月,門巴族也慶祝西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望果節(jié)。
(一)門巴族居住區(qū)域與生產(chǎn)習俗:
門巴族世世代代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民族。門巴族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直到民主改革前還停留在刀耕火種和鋤耕、木犁犁耕階段。在深山峽谷地帶,原始的刀耕火種生產(chǎn)方 式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和氣候。門巴族聚居地區(qū)均屬熱帶和亞熱帶,這些地區(qū)也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fā)展熱帶林果業(yè),如:香蕉、芭蕉、柑桔、檸檬、水蜜桃等有 著較大潛力。
(二)門巴族的宗教信仰:
門巴族曾有過信仰原始苯教的深遠歷史。他們把神秘的靈性和靈魂賦予自然山水、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乃至人的生殖活動。門巴族的佛教信仰是由藏族地區(qū)傳入的。藏傳佛教的寧瑪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在門巴族中都有影響,尤以寧瑪派歷史悠久,傳播最廣。
門巴族的各種宗教節(jié)日和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基本上與藏族的節(jié)日相同。按照傳統(tǒng),藏歷每月的十五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戒殺生之日,門巴族也特別注重這些日子的 戒律,在這些日子開展念經(jīng)、敬佛活動。門巴族把藏歷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三十日叫作“堆?!保鉃榧槿兆?。在這期間,他們一般不去打獵,不下地,認為在 這些日子里故意殺生會有很大的罪過。
(三)門巴族的服飾:
門巴族男女均穿紅色或褐色氆氌長袍,頭戴褐頂桔黃邊、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粗毛氈帽。婦女喜戴手鐲、耳環(huán)等裝飾品,男子腰間都掛一把砍刀。
(四)門巴族的代表性藝術作品:
《阿拉卡教父子》反映了門巴族人民對舊社會的反抗,描寫了以阿拉卡教父子取得勝利為結局的兩次戰(zhàn)爭。演出以舞蹈為主,帶假面具,根據(jù)不同形象和角色,披 不同動物的皮革和羽毛。一般在二人奏的鑼鼓中起舞,跳時不唱,唱時不跳,道白少,唱詞曲調隨內容和情節(jié)而變,自由流暢,深受門巴族人民喜愛。
《太波嘎列》是一部敘事詩,共分十四章,四百五十七行。全詩塑造了一個帶神話色彩的形象,即傳說中的作者,詩的主人公,亦是門巴族的牧業(yè)始祖——太波嘎 列。詩中敘述他流落山野,不忘人間疾苦,給門巴族人民帶來了神牛。詩中還敘述了牛的降生、牽牛、放牛,搭帳篷、修爐灶、拴狗、擠奶、打酥油、遷牧場等情 節(jié)。全面而生動地反映了門巴族牧業(yè)生產(chǎn)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