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毛都草原,迷人的杭蓋
我的出生地是興安盟烏蘭浩特,1歲時隨父母到呼倫貝爾。所以,我?guī)缀踝弑榱撕魝愗悹柌菰?,卻對興安盟的草原一無所知。去年夏天,我終于來到了神往已久的烏蘭毛都草原。車一開進草原,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舒緩的山巒,層疊漸去,一條蜿蜒清澈的河水穿過草原,流向遠方。河邊是一叢叢的紅毛柳,樹叢之間點綴著一頭頭花斑色的奶牛,有的悠閑地飲水、吃草,有的懶散地躺臥在草叢里慢慢地咀嚼回味。山坡上,像星星一樣布滿了雪白的羊群……這種田園牧歌的景象即使在神奇的呼倫貝爾也不易看到。這分明是草原中的草原,北方高原的世外桃源。
烏蘭毛都鄉(xiāng)的書記達胡巴雅爾告訴我,這就是傳說中的杭蓋。杭蓋是蒙古語,即山林中的草地。內(nèi)蒙古的草原一般分為三種地貌: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杭蓋草原。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的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典型草原,也叫平草原;鄂爾多斯、阿拉善等內(nèi)蒙古西部則屬于荒漠草原,或叫戈壁草原;烏蘭毛都則是典型的杭蓋草原。所以,森林、河流、草原和丘陵是杭蓋草原必備的四個特征。聽到這里,我忽然想起了我的朋友、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爾唱的那首《迷人的杭蓋》:“北方茂密的大森林,養(yǎng)育著富足和安詳,露水升空造云彩,生機勃勃的杭蓋。蔚藍色的杭蓋,多么圣潔的地方,滿山野果隨你采,只求不要改變我的杭蓋?!倍嗄陙?,我一直在琢磨杭蓋這個詞的含義,今天才終于真正理解,原來它包含著如此迷人的境界。
烏蘭毛都草原處在大興安嶺向科爾沁草原和松嫩平原的過渡帶上,緊鄰阿爾山和蒙古國的東方省,是著名的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烏蘭毛都是蒙古語,翻譯成漢語就是“紅樹”,因盛產(chǎn)紅毛柳而得名。據(jù)說紅毛柳一般都長在有水源的地方,樹干高大筆直,遠看如白樺樹,葉子會隨著秋天的臨近而由翠綠變成枯黃,之后便隨風飄落,但是它的枝條卻永遠保持著紅色,遠遠望去,一叢叢、一片片,如火焰、似彩霞,給靜靜的烏蘭毛都草原增添了火熱的激情,也形成了別處草原所沒有的獨特景觀。
歷史上,這里是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赤斤的領(lǐng)地。帖木哥·斡赤斤比成吉思汗小6歲,在蒙古帝國建立的過程中,作為左領(lǐng)軍,他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蒙古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以大興安嶺為分界線,將嶺西以海拉爾河、哈拉哈河流域為中心,嶺東以洮兒河、嫩江流域為中心的最大面積的土地分封給了他,并讓他掌管蒙古大本營的中央“兀魯思”。成吉思汗帶兵出征時,帖木哥·斡赤斤則留守漠北的蒙古大本營,以“監(jiān)國”身份處理國政。在“監(jiān)國”期間,他果斷地鏟除了向成吉思汗發(fā)起挑戰(zhàn)的通天巫闊闊出,深得成吉思汗和母親訶額倫的寵愛和信任?!妒芳酚涊d:“成吉思汗愛他勝過其余諸弟,讓他坐在諸兄之上。”后來,他和他的后人塔察兒又擁立窩闊臺、蒙哥和忽必烈登上皇位,鞏固了蒙古帝國,成為蒙古民族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回想歷史,再看看眼前如仙境般的現(xiàn)實,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風水寶地這個詞。
如今,烏蘭毛都是科爾沁右翼前旗的一個鄉(xiāng),蒙古語叫蘇木,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5000人。讓我驚訝的是當中竟有98%是蒙古族,這個比例在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也是最高的。所以,走進烏蘭毛都鄉(xiāng)的所在地,在街頭,在人們之間的談話中,你幾乎聽不到一句漢語。所不同的是這里的蒙古語夾雜著一些漢語的名詞,讓我這個在北京生活了將近40年的蒙古人幾乎可以聽得懂。
這種現(xiàn)象確實值得研究。近代以來,蒙古民族與漢族經(jīng)過長期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這種特殊的蒙漢雜糅的語言環(huán)境。有人說這種變化是對蒙古語言的侵蝕和同化,我過去也認可這種觀點,但是當我實地考察后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在語言自身的流變過程中,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主動借用或挪用。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身份認同的功用,“是其使用者的象征。不同的語言決定了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方式。它濃縮了其民族的法則、傳統(tǒng)和信仰。”(見羅伯特·迪克森的《語言興衰論》)但同時,它也具有交際的功能,是人類相互交流的工具,這就促使語言向便于使用和溝通的方向演變。蒙古語對漢語的借用,就如同漢語對英語、日語等多種語言的借用一樣。我當然尊重和熱愛純正的蒙古語,我也不只一次表達過我親耳聆聽蒙古語朗誦詩歌時的感動,我還知道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有其復(fù)雜的歷史和政治的原因,但是我們只能面對這種變化和存在。
我發(fā)現(xiàn),這種對漢語的借用或挪用多數(shù)是針對名詞,且多是一些外來的現(xiàn)代詞匯,比如電視、冰箱、手機、微信等等,而主語、動詞、句式乃至音調(diào)依然是蒙古語言所特有的。我還注意到,這種借用大都只限于口語,在書面語中,尤其是在詩歌語言中,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蒙古語的純粹性。就是這樣的充滿爭議的語言,成了不僅在烏蘭毛都,而且在興安盟大部分地區(qū)蒙古人彼此交流的生活語言。
由此,我想到了在烏蘭浩特機場的一次有趣經(jīng)歷。我準備乘機回北京前,想買點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我試著用不標準的蒙古語問了下價格,兩個售貨員竟然都用蒙古語回答了我,讓我非常意外。這里被認為是漢化程度最高的地區(qū)之一,蒙古語的普及率甚至高于呼倫貝爾、鄂爾多斯。我常常回呼倫貝爾,我在海拉爾,甚至在下面的牧業(yè)旗里都很少聽到人們用蒙古語對話交流。作為一個從小就遠離母語卻對母語充滿渴望和自豪的蒙古人,我真希望多聽到蒙古語,哪怕是這種有爭議的不規(guī)范的蒙古語。
當天,接待我們的鄉(xiāng)宣傳部部長斯琴女士帶著我們來到草原深處的一戶牧民家。一家三代人住在一幢紅頂白墻的磚房里,房檐和房門兩邊雕著傳統(tǒng)的蒙古族民間吉祥圖案。院子里停著一輛轎車、兩輛摩托和兩臺打草機。院中央放著兩個長長的水槽,幾只羊?qū)㈩^伸進槽里飲水,見我們來了,不約而同地抬起頭來,用陌生的眼光打量著我們。三只牧羊犬在遠處的草叢中警惕地站起來,望向我們。
家里的壯勞力都出去放羊和打草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孫子。走進老人的房間,我被迎面墻上掛著的一幅蒙古文書法吸引。斯琴告訴我,這是老人的作品,上面的文字翻譯過來就是“寬闊的草原”。我驚奇地轉(zhuǎn)過頭,看著盤腿坐在炕上的老人。老人今年64歲,由于有嚴重的哮喘病,顯得非常消瘦,但眼睛卻炯炯有神。3年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開始練習書法。筆墨和宣紙是他托人從城里買的,沒有硯臺就用碗代替。經(jīng)過3年多的刻苦練習,他參加旗里的書法比賽,獲得了三等獎,成了當?shù)孛逼鋵嵉哪撩駮摇?/p>
我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在呼倫貝爾一中曾經(jīng)學過一年蒙古文,所以我對蒙古文的書法情有獨鐘,我還收藏了兩幅名家的蒙古文書法作品。兩年前,我開始自學蒙古文書法。蒙古文雖是拼音文字,但是又有象形文字的特征,筆畫結(jié)構(gòu)特別適合用毛筆書寫。據(jù)說,蒙古文書法已有近800年的歷史,近幾十年發(fā)展尤其迅速,出現(xiàn)了不少書法大家。我看著掛在墻上用卷軸裝裱的老人的作品,盡管裝裱得相當粗糙,但是字寫得有分量有個性,落款的下方還規(guī)規(guī)矩矩地印著紅色的名章。我沒有想到在如此偏遠的草原上,竟然還有人這么熱愛蒙古文書法,默默地參與著蒙古語言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
應(yīng)我的請求,老人起身為我們寫了一幅字:“團結(jié)就是力量”。在老人寫字的過程中,小孫子一直伏在桌上,用兩只小手替爺爺鎮(zhèn)紙,眼睛一直盯著爺爺手中的毛筆,眼神和眉毛不時地隨著爺爺?shù)墓P觸一緊一松,似乎是在為爺爺加油鼓勁,讓我陡然產(chǎn)生一種感動。
荷蘭社會學家艾布拉姆·德·斯旺在《世界上的語言:全球語言系統(tǒng)》一書中說:“要使一種語言存活下去,就得有相當多的人繼續(xù)使用它,甚至還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抵御日新月異的社會和語言環(huán)境的入侵?!蔽以谇懊嬲f到,烏蘭毛都乃至興安盟的大部分的蒙古人在說一種有爭議的蒙古語,他們多數(shù)人已經(jīng)失去了蒙古族原有的游牧生活方式,轉(zhuǎn)為農(nóng)業(yè)或半農(nóng)半牧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他們至今依然堅持以蒙古語言和文字作為主要的交流工具,這是世界語言史上的一個奇跡。所以,面對非議,他們不必感到尷尬,也沒有理由覺得羞愧。我認為,它總比某些“公開表示堅守集體傳統(tǒng),私下卻輕視自己所繼承的語言和文化遺產(chǎn),盡量讓子女學好優(yōu)勢語言以謀求更好前程”(見《世界上的語言:全球語言系統(tǒng)》)的人強得多。寫到這里,我要懺悔在我少年時期僅有的一段學習蒙古語的時間里,沒有認真地學習和掌握蒙古語。
告別了老人,我們來到一個叫烏溫都日烏樂美的牧場。牧場的主人叫烏云達萊,是一個年輕的牧民,他開了一個旅游點,專門供來往的客人品嘗正宗的蒙古族餐飲。我其實一直對旅游點不太以為然,覺得它破壞了草原的天然景觀。記得呼倫貝爾的鄂溫克旗有一個叫巴音呼碩的地方,是當年電影《草原上的人們》的拍攝地,《敖包相會》這首歌就是這部電影的插曲。這里水草豐美,藍天白云,是呼倫貝爾最美的牧場之一,也是我對草原最初的記憶。1976年7月,父親與我,和弟弟在離開呼倫貝爾遷往北京之前,曾在這里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30年后的2006年,也是7月,我們?nèi)擞謥淼竭@里,準備再拍一張合影,可是就在我們曾經(jīng)拍照的地方,已經(jīng)筑起了一座巨大的鋼筋水泥的蒙古包,周圍停滿了各種來旅游的車輛,遠處,成群的馬被系上韁繩,載著游客,無精打采地走動。這種景象完全打碎了我童年對草原的美好印象。
好在烏云達萊的旅游點是建在路邊,看著更像是一個普通的牧業(yè)點。坐在寬敞的蒙古包里,我一邊喝著奶茶,一邊傾聽著主人烏云達萊開發(fā)旅游點的經(jīng)歷。起初他并沒有計劃經(jīng)營旅游點,只是因為每天擠的牛奶特別多,剩余的部分就用傳統(tǒng)工藝做成一些奶干、奶豆腐、奶皮子之類的食品,送給附近的鄉(xiāng)親品嘗。漸漸地,就有了開一家奶制品小店的念頭。沒想到小店開張后,來買奶制品的人越來越多,有的客人還要求吃現(xiàn)場宰殺的新鮮的羊肉。烏云達萊就和家人一起,搭起幾座蒙古包,辦好了食品衛(wèi)生合格證,開始正式對外營業(yè)。旅游點開張后,鄉(xiāng)里的、旗里的,還有烏蘭浩特市里的客人都紛紛來這里就餐,人多的時候要提前電話預(yù)定。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旅游點就收回了成本,而且還有所盈利。但是,烏云達萊并沒有滿足于眼前的成績,他希望通過旅游點,進一步擴展服務(wù)項目,在保護草場、保持草原生態(tài)的前提下,讓旅游者在領(lǐng)略草原風光、品嘗特色美食的同時,多了解一些蒙古族古老的文化、民俗和日常的生活。比如深入牧戶家里,感受牧民的游牧生活,比如擠牛奶、接羊羔、剪羊毛、學習手工制作奶制品等,甚至還可以學習蒙古語,學習長調(diào)和呼麥。
我為烏云達萊的計劃感到驚喜,也為他的遠見和精神所折服。我們知道,旅游點是近20年在內(nèi)蒙古草原興起的旅游加餐飲的服務(wù)項目,這種方式無疑吸引也方便了外來游客對草原文化的了解,同時也為當?shù)氐哪撩裨黾恿私?jīng)濟收入。但是這種方式畢竟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遮蔽或者扭曲了蒙古族文化最精彩最具特色的部分:一群人坐著汽車來到旅游點,吃手抓肉、喝奶茶,然后騎上被人牽著的馬在草地上遛一圈,或者穿上戲服似的蒙古袍照幾張相。這種旅游節(jié)目在北京的延慶、河北的壩上都可以做到,但卻無法真正體現(xiàn)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明的實質(zhì)。 由此,我想起呼倫貝爾新巴爾虎右旗的幾位“80后”蒙古族青年,他們從去年開始自發(fā)地組織“湖上草原”生態(tài)假期活動。他們懷揣著將草原自然生態(tài)完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夢想,嘗試以環(huán)保的理念,在旅游中將自然考察、民俗體驗、文化交流結(jié)合在一起,邀請國內(nèi)乃至世界各地的熱愛自然、熱愛環(huán)保的朋友共同參與,力圖將真正的草原之美和蒙古族的人文之美傳達給世人。
80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赤斤留守在這片風水寶地,掌管并繼承著祖先的財富和領(lǐng)地。今天,從烏云達萊,還有那幾位“80后”的蒙古族青年的身上,我看到新一代蒙古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蒙古族文化與傳統(tǒng)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還有那個我忘了名字卻讓非常尊敬的牧民書法家,在蒙古文字走向“邊緣”的危機中,默默地守護著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
臨別時,烏云達萊的一句話讓我感慨,讓我深思,也表達了我對家鄉(xiāng)的一個愿望:“我希望長生天保佑我們,像我們的祖先那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永遠不要改變?!闭纭睹匀说暮忌w》中唱的一樣:“蔚藍色的杭蓋,多么圣潔的地方,滿山野果隨你采,只求不要改變我的杭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