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性視閾下的新地域主義——安妮·普魯小說中的地方與全球化
摘 要:當代美國作家安妮·普魯是全球化時代 “新地域主義” 文學的代表。
關鍵詞:  安妮·普魯2021-11-10
-
糖匪:評《克拉拉與太陽》
顯 明 所以,那些事早已經(jīng)被顯明。
-
“向一切偏見宣戰(zhàn)”
作為浪漫主義運動先驅,斯塔爾夫人(1766-1817)是與歌德、席勒齊名的歐洲文化名人。
-
漂浮的世界里 當生命轟然倒地
諾特博姆 年輕時,他很瘦,有著典型荷蘭人的窄臉龐,頭發(fā)柔軟彎曲,眉毛濃黑,鼻子堅挺呈45度角。
關鍵詞:  諾特博姆2021-11-08
-
《堂吉訶德沉思錄》:奧爾特加哲學思想的文學表達
《堂吉訶德沉思錄》是20世紀西班牙知名的思想家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出版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在奧爾特加的思想體系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
“真的惡聲在那里?!”——讀《波德萊爾與中國》
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作為西方現(xiàn)代詩的鼻祖,以一部《惡之花》,改變了世界詩歌的走向,持續(xù)性地引發(fā)“新的戰(zhàn)栗”。
關鍵詞:  波德萊爾2021-11-02
-
“背叛”與“回歸”之間的文學與人生
1980年代以來,國內出現(xiàn)過兩次“昆德拉熱”,關于作家的作品、寫作關鍵詞甚至作品改編的電影都成了討論焦點,但是對于作家本人卻知之甚少。
關鍵詞:  《昆德拉傳:一種作家人生》昆德拉2021-11-02
-
愛的追尋——論拉什迪的新作《吉訶德》
內容提要 薩爾曼·拉什迪的新作《吉訶德》揭示了在一個異化的世界里,眾生如何以愛聯(lián)結彼此,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文學如何成為喚醒愛的有效方式。
-
《墜物之聲》:打開哥倫比亞宏大歷史敘事的缺口
內容提要 哥倫比亞作家胡安·加夫列爾·巴斯克斯的小說《墜物之聲》通過展示歷史斷裂處他異性的存在,對該國的毒品恐怖主義場景和城市暴力史進行了重構。
關鍵詞:  《墜物之聲》2021-11-01
-
把小鎮(zhèn)生活連接成整體,對抗沼澤的孤獨
《沼澤》中的故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怖故事,但正如約翰遜本人所說,“《沼澤》和我寫的其他東西都具有恐怖的意味;例如,那種逐漸增強、令人無法忍受的緊張不安的氣氛,人們不得不面對的某種異常處境和他們的處理方式”。
2021-10-26
-
諾獎得主古爾納的處女作《離別的記憶》:故鄉(xiāng)總在記憶中
《離別的記憶》英文版書影 《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 1987)是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1948-)的處女作。
-
莎士比亞和他的愛情詩
《莎士比亞愛情詩集》,[英]莎士比亞著,曹明倫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118.00元 經(jīng)過莎翁的實踐和改造,英語十四行詩的形式也變得更加精巧,更加完美。
關鍵詞:  莎士比亞2021-10-24
-
鄉(xiāng)愁 作為一種自我的療愈
1935年12月10日出生于日本青森縣,是日本上世紀著名的劇作家、詩人、和歌創(chuàng)作家、演出家、評論家、電影導演。
關鍵詞:  寺山修司2021-10-21
-
諾獎得主古爾納最新小說《重生》:在愛中重生
與過往的作品不同,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1948-)在他的最新小說《重生》(Afterlives,2020)中,借助主人公的視角將話題轉向了鮮被提及的德國對非洲的殖民。
-
早期現(xiàn)代的修辭話語與性別重構——以莎士比亞《愛的徒勞》為例
編者按 《愛的徒勞》是莎士比亞劇作中少見的不以締結婚姻為結局的喜劇,但尚無研究將其對喜劇傳統(tǒng)的刻意背離置于文藝復興修辭話語中進行系統(tǒng)考察。
-
保羅·奧斯特:我曾一次又一次向美國出版社推薦這本書
法國人類學家皮埃爾·克拉斯特的《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記錄了一個已經(jīng)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消失的部落——瓜亞基。
關鍵詞:  《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保羅·奧斯特2021-10-19
-
魯敏:一本薄書和一本厚書
說的是約翰·斯坦貝克,他的兩本書:《人鼠之間》和《憤怒的葡萄》。
-
周仰:我為什么反復閱讀《魔戒》
進入2021的下半年,從3月《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電影宣布在國內院線重映到現(xiàn)在,一種前所未有的狂熱情緒終于慢慢冷靜下來。
-
孤獨背后的文化鴻溝
安妮塔·布魯克納是英國布克小說獎的得主,她非常成功地用小說營造了自己的文學國度。
2021-10-15
-
英雄時代的文化“永生”
《吉爾伽美什史詩》 拱玉書 譯注 商務印書館 “救贖的秘密就是記憶。
關鍵詞:  《吉爾伽美什史詩》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