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尋找與考證:蕭紅居地安葬地及紀實作品研究》 >> 正文
《回憶魯迅先生》成稿于1939年10月,姚奔的回憶中,夏天,蕭紅身體不好,準備寫魯迅先生回憶,由她口述,姚奔記錄!拔覀冞B續(xù)幾天,在黃桷樹鎮(zhèn)嘉陵江畔大樹下的露天茶館,飲著清茶,她望著悠悠的江水,邊回憶邊娓娓動聽地敘述著她在上海接受魯迅先生教益的日子。我邊聽邊記,她根據(jù)我的記錄,整理成文,這就是后來發(fā)表的《回憶魯迅先生》。”蕭紅在重慶經(jīng)歷了她與蕭軍的孩子的夭折,身體正在恢復中。“望著悠悠的江水”,歷經(jīng)人生磨難的蕭紅,用獨特的方式書寫著魯迅。此時,應該說,蕭紅和端木蕻良在對待“魯迅書寫”內(nèi)容上是截然不同的。靳以在《悼蕭紅》中寫到,當他問蕭紅在寫什么時,蕭紅說,“我在寫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在床上躺著的端木蕻良則爬起來,一面略帶一點輕蔑的語氣說,你又寫這樣的文章,我看看,我看看。他果真看了一點,便又鄙夷地笑起來,這也值得寫,這有什么好寫。蕭紅的臉紅了,帶了一點氣憤地說,你管我做什么,你寫得好你去寫你的,我也害不著你的事,你何必這樣笑呢?對于蕭紅的這篇回憶魯迅的文章,靳以說,“后來那篇文章我讀到了,是嫌瑣碎些,可是他不該說,尤其是在另一個人的面前!倍四巨甲圆槐卣f,即使對蕭紅尊敬有加的靳以,也認為“嫌瑣碎些”,可見蕭紅堅持日常生活化的立場寫魯迅,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因此,從嘉陵江畔對魯迅先生的回憶開始,蕭紅就踏上了傳承魯迅精神的道路,在香港,她仍然邊寫作,邊從事著宣傳推廣魯迅精神的事情。
另一方面,從上海開戰(zhàn)以后,蕭紅就開始了漫長的“懷鄉(xiāng)”“思鄉(xiāng)”之苦。實際上,自1934年逃離哈爾濱,蕭紅便踏上了“懷鄉(xiāng)之路”!凹亦l(xiāng)田野上抖動著的高梁”,“家鄉(xiāng)六月里廣茫的原野”,升起在她的夢里,流淌在她的筆下。寫于1937年8月22日的《失眠之夜》,把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更加擴展了。她因思念而失眠,忍不住歌頌起家鄉(xiāng)來。
在家鄉(xiāng)那邊,秋天最可愛。
藍天藍得有點發(fā)黑,白云就像銀子做成的一樣,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綴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脫離開天空而墜了下來似的,而那天空就越顯得高了,高得再沒有那么高的。
她和朋友談話,更是捕捉到東北人說話的豪邁口氣。把有著肥添黑土地的黑龍江的農(nóng)作物特產(chǎn),說得相當自豪,懷鄉(xiāng)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這回若真的打回滿洲去,有的說,煮一鍋高梁米粥喝;有的說,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說著就用手比量著,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開了花的,一尺來長的;還有的說,高梁米粥、咸鹽豆。還有的說,若真的打回滿洲去,三天二夜不吃飯,打著大旗往家跑。
全面抗戰(zhàn)兩年過去了,戰(zhàn)爭并沒有結(jié)束,她和同鄉(xiāng)的熱烈期待,就像她在《黃河》中的閻胡子一樣,充滿著理想的向往。然而,在重慶,她經(jīng)歷了五月大轟炸,那些慘烈的場景,無辜百姓的尸體讓她感到憤怒。戰(zhàn)爭膠著地進行著,是否能夠活著回家,她感覺渺茫。
在這種心境下,她創(chuàng)作了小說《梧桐》。1939年7月24日寫就,1939年8月18日發(fā)表在香港《星島日報》星座副刊。同期“星座”還連載了端木蕻良的長篇小說《大江》。
《梧桐》是蕭紅懷鄉(xiāng)之作,但和上海創(chuàng)作的懷鄉(xiāng)之作明顯調(diào)子低沉。
張家老太太隨著兒子逃難,從關外逃來,逃到重慶鄉(xiāng)下來。十分不習慣的張家老太太抱怨著:
“這叫什么房子呢,沒有見過,四面露天,冬天我看……這還沒過八月節(jié)呢,我這寒腿就有點疼了,看冬天可怎么過,不餓死,也要凍死!
蕭紅借老太太之口,把逃難的漫長之路告訴讀者,況且這重慶鄉(xiāng)下的房子竟然沒有窗子,只有兩扇小天窗,屋子很黑。四川的冬天是下雨的,夜里這雨聲就讓她聯(lián)想到過去的事情。
過了這一陰雨的天,冬天就來了,冬天仍舊是下著雨,而且那梧桐葉子也一片一片的落了。又像下雨一樣,因為有風才能落葉,風一來那干枯的葉子彼此嗑碰的聲音,簡直和下雨一樣。那老太太又睡不著了。她的思鄉(xiāng)的情緒,因為異地的風雨,時時波動著她。
但是竟有這么一天,她從街上回來了,抱著她的孫兒,一開門她就說,“打勝仗了,就要打勝仗了!彼沒有來得及說:這回可能回家了。
她的眼睛發(fā)亮了,她的心跳著,她說滿街的茶館都在鬧嚷嚷的談論。說蘇聯(lián)出兵了。
她的兒子告訴她:
“媽,沒有的事,那是謠言。你老擦一擦頭發(fā)上的雨吧!
蕭紅思鄉(xiāng)的心境鋪展是相當明確的,寫作的調(diào)子也顯得低沉,蕭紅1939年在重慶期間,經(jīng)歷了身心重創(chuàng),先是孩子夭折,后又親歷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到處躲藏,但還是堅持創(chuàng)作了《茶食店》、《放火者》、《花狗》、《長安寺》等描寫戰(zhàn)亂生活場景的故事。但均未出現(xiàn)過東北人。而《梧桐》卻以一位關外逃避戰(zhàn)亂的張家老太太為主角,將離亂中的東北鄉(xiāng)愁和歸途無望寫得動人心魄。
在北碚,和在武漢一樣,蕭紅除了寫作,還參加文藝界舉辦的各種抗敵活動。據(jù)1939年9月12日《嘉陵江日報》,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于9日下午,由陳子展、胡風等人發(fā)起,在黃桷鎮(zhèn)王家花園舉行茶話會,蕭紅、端木蕻良、靳以等20多人與會,議決定期舉辦談話會。
復旦大學學生組織“抗戰(zhàn)文藝學習會”是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經(jīng)常舉行晚會,邀請作家演講。在黃桷鎮(zhèn)登瀛橋頭的黃桷樹下曾經(jīng)舉辦的大型營火晚會,蕭紅、端木蕻良皆在邀請之列,并作慷慨激昂的演講。
對流亡重慶的東北學生,蕭紅和端木蕻良格外給以關注,愛護著他們。
苑茵在《憶黃桷鎮(zhèn)和蕭紅》中講到,“我記得在一個中秋的夜晚,明月皎潔,晚風徐徐,抗戰(zhàn)文藝習作會的會員燃起一堆篝火,圍成一個大圓圈,席地而坐,展開討論。參加的客人還有文學院的幾位教授。討論的作品是《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討論的目的是想通過這兩篇文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舊社會的本質(zhì)和與此相連的國民黨統(tǒng)治的特點,以及中國的前途和出路。參加這次討論會的還有兩個女作家:年紀較大的是一位和我們朝夕相處的教我們近代小說和文學,被我們這批流亡學生當作母親一樣愛戴的方令孺老師。另一位比較年輕,大約三十多歲,外表樸素而文靜,沉默寡言,頭上梳著劉海發(fā)型,坐在我們中間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從她的作品看,她卻充滿了革命的激情。她就是寫《生死場》的作者蕭紅。由于她也是東北人,我和她無形成了很親密的朋友,因為我們都有共同有家歸不得流亡的經(jīng)歷和苦痛。我曾讀過蕭紅的作品,她的作品給了我不少的啟發(fā)和勇氣,F(xiàn)在我們坐在一起,我們這一群人又把她象姐姐一樣的愛慕。夜靜了,燃著的篝火漸漸微弱,大家提議,我們共同高唱‘流亡曲’。我記得在那悲傷高亢的歌聲中,我不知不覺地倒向她的懷里,她溫柔的手撫摸著我的頭發(fā),又用一條手帕擦去我的眼淚,說:‘不要悲傷,我們總有一天要打回老家去的’。”
給苑茵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時她寄信或過江到北碚買東西總要邀我陪她同去。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臉色淡白,時常干咳,身體虛弱無力,已經(jīng)有肺病的象征,但她每天除了寫作,還得做家務,很少休息。當時的物價飛漲,更談不上治療和營養(yǎng),我時常對她說:‘我多么想分擔你的勞苦,讓你休息一下!偸钦f:‘你分擔不了,你要讀書,你有你的任務,那也同樣重要。’”
在抗日救亡的歷史過程中,尤其是文化人抗敵過程中,蕭紅從來都沒有“下火線”,她一直站在崗位上。然而,多年來,由于她同時代的朋友大部分去了延安,就有了一種以延安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心理,她即使在延安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參加抗戰(zhàn)文藝活動,也是一種邊緣化的行為。甚至身體的強壯與否也成為了能否革命的標志。丁玲說,她很希望她能來延安,“延安雖不夠作為一個寫作的百年長計之處,然在抗戰(zhàn)中,的確可使一個人少顧慮于日常瑣碎,而策劃于較遠大的。并且這里(有)一種朝氣,或者會使她更健康些。”在香港淪陷后,白朗一直關心蕭紅的歸來,“紅一定脫險了,而且我我相信,她一定會來延安的!毖影泊_是進步作家想往的圣地,對蕭紅來講,也并非沒有想去延安看看的心理。但歷史告訴我們,恰巧她沒有去延安,遠離了延安的政治斗爭和文藝論戰(zhàn),才有時間創(chuàng)作《呼蘭河傳》、《馬伯樂》、《小城三月》、《北中國》等流傳于世的小說名篇。她以自身明晰而獨特的表述方式,傳承著魯迅先生的精神遺產(chǎn),從而在對全人類愚昧的批判性寫作中,抵達作家藝術家的最高境界——自由書寫。
第六章 筆桿年:蕭紅香港居地
第一節(jié) 香港與內(nèi)地文化的血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