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當下消息》 >> 正文
小說題目“武陵的紅”已經(jīng)揭示了此書的大概,武陵是地名,也即故事的發(fā)生地,紅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恼坞[喻,紅軍、紅星、紅旗、赤化等均之紅有關(guān)。此主題曾盛極一時,現(xiàn)在幾無人問津。盛極一時因在意識形態(tài),無人問津因在欲反意識形態(tài),而現(xiàn)在反意識形態(tài)本身亦成了意識形態(tài)。于是小說越來越瑣碎,只關(guān)注雞毛蒜皮的日,嵤拢l(fā)誓要在須彌中見出整個世界,《武陵的紅》的主題則被冠以“宏大敘事”被摒諸一旁,無人理會。如此重要的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卻無人問津,也讓人氣短。周春生先生將那個時代總結(jié)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刀光劍影鮮血飛濺,前仆后繼硝煙蔽日”,那確是一個英雄輩出、壯麗而偉大的時代,惜乎近來竟沒有小說敢硬碰硬地觸及。周春生先生敢于在如此頹靡柔弱的時代書寫這段歷史和此主題,確實讓人一振。
此書的目的周春生先生在“引子”中如此表述:“當時紅軍因肅反擴大化,這兩支紅軍隊伍來到武陵山區(qū)的時候,武裝力量已減弱到幾乎不堪一擊的程度。最后,在武陵山區(qū)發(fā)展一年,重新成為紅軍主力并北上抗日。這段歷史,至今無人詳細涉及。您是否有興趣和我一道去拔開迷霧填補這段歷史鴻溝?”關(guān)于紅軍的這段經(jīng)歷,歷史上鑿鑿有據(jù),但原因無人知曉,此書意在撥開迷霧,填補歷史鴻溝。周春生先生以什么方式填補了這段迷霧般的歷史,他亦有交代:“我在下面要告訴您的這些逸聞,并不直接講述中央主力紅軍隊伍里發(fā)生的故事,也不講述長征中紅軍有弱變強有小變大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過程,更不涉及長征的起因和始發(fā)點至結(jié)束地”,一言以蔽之,周先生講的不是正史而是“逸聞”。周先生此書目的在于“填補歷史鴻溝”,他的手段竟是通過“逸聞”。正史往往正兒八經(jīng),正襟危坐,至少也要著于紙帛。逸聞恰恰相反,逸為散逸,聞為聽聞,只是口口相傳而不涉竹帛,逸聞接近于小說的原初形態(tài)“街談巷議,道聽途說”。周春生先生對其逸聞的來源亦有交代:“央求當事人擺龍門陣,搞點實地考察,翻閱塵封的資料,搜查散落在邊區(qū)的稗官野史,編緝流傳的民間故事”。周先生即是演繹這些“稗官野史”和“流傳的民間故事”,以期填補正史的“鴻溝”。這看來頗為矛盾,其實周先生恰恰抓住了歷史本質(zhì)的另一面。歷史即逸聞未必確切,但逸聞是歷史則可成立。若秉歷史即逸聞則不免得出顧頡剛式的結(jié)論“禹是一條蟲”,于是一切皆是虛構(gòu);若歷史排斥逸聞,歷史將遠離其本質(zhì)。逸聞為民風,就是歷史的某種形態(tài),歷史因之活起來并豐滿起來。逸聞是小說和詩歌的根據(jù),詩可以興觀群怨,這與歷史的本質(zhì)相去不遠。陳寅恪先生倡“以詩證史”,一時奉為高論,其實歷史與詩本就相通,何必詩證史、史證詩。
《武陵的紅》以總體視角敘事,場面宏大,人物縱橫交錯,事件從出不窮,但矛盾焦點在于賀龍。賀龍牽動了武陵所有的力量,“攪動了整個武陵”。武陵紛紛攘攘,但歸結(jié)起來,大約有三派:四大長老、地方土豪劣紳和中央軍。三派之間本來就明爭暗斗,賀龍一來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針對賀龍,大約可以分為兩派,一欲迎賀龍,一欲拒賀龍,一欲助賀龍,一欲殲賀龍。
四大長老德高望重,是小說的正面人物,為武陵民的代表,他們是武陵實際的和精神的領(lǐng)袖。他們之為領(lǐng)袖,不是通過強權(quán)和勢力,而是依其德行、武藝,造福于民眾,并為民眾自然認可。四大長老深居簡出,韜光養(yǎng)晦,活躍的是其子侄輩人物,他們英雄少年,正氣凜然,武藝手段各有所長。再就是子侄輩的助手,他們亦承有四大長老的武藝和品性。這一派看似人多嘈雜,因其重情重義,故能同心同德。他們就是武陵的民,民默默無聞,但其力量在唐太宗的譬喻中可以見出,民為水,水可載舟,亦能覆舟;作者以武俠的形式表現(xiàn)民的力量,武陵中人藏龍臥虎,高手如云,義薄云天。天意就是民意。小說突出了賀龍順民意而動,民望之如大旱望甘霖,東征而西怨,南征而北怨。賀龍順民意而動,他說:“有老百姓的支持,我就是一條活龍;離開老百姓的支持,我就是一條旱地里的泥鰍。”地方土豪劣紳與中央軍一丘之貉,橫行霸道,逆民意而動。武陵民恨之入骨,在民謠等日常話語中反映出來,比如放羊的建毛罵自己的羊道“日你祖宗!你也不看看這是么子地方,是畜生喝水處?你以為你是國民黨的槍兵,可以橫沖直撞到處都敢吃敢喝!泵裰{和日常語言就是天意的透露。地方土豪劣紳和中央軍欲阻止賀龍入武陵,在賀龍入武陵之后又欲殲滅賀龍,并趁機一網(wǎng)打盡四大長老,以期獨霸武陵。張云梯曾有言:“我們到冉鄉(xiāng)長家來,就是為了一個共同目的,借軍隊之手,管他媽中央軍、地方軍、川軍湘軍,擋住賀龍。要是讓這條餓龍進了武陵山區(qū),扎下了根,那你我的好日子都到頭了。”賀龍之正與地方和中央軍之邪通過順逆民意表現(xiàn)出來,順逆民意則通過順逆民之俗表現(xiàn)出來。地方與中央軍是武陵俗的破壞者,他們擾亂世代相傳的秩序,壞了武陵的節(jié)令與生活習慣。比如陳化龍在正月初二砸爛花燈攤子,打傷跳花燈的石三叔,此舉亙古未有。文學表現(xiàn)邪惡勢力往往將其描述為俗的破壞者,比如《白毛女》中的黃世仁十惡不赦,表現(xiàn)為他年關(guān)索債,將楊家逼得走投無路。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jié)日,數(shù)千年如此,它關(guān)聯(lián)著家人團圓、和平、安定等內(nèi)容,而黃世仁打破了過年時應有的祥和、喜慶和安定。
小說展現(xiàn)了三大派之間的斗智斗勇。作者采用了武俠的形式,三大派之間的爭斗簡化為三大派高手之間的爭斗!读趾Q┰凡捎昧藴饰鋫b的形式,將剿匪戰(zhàn)爭演繹得驚心動魄,若寫規(guī)模作戰(zhàn)文學效果未必及此!段淞甑募t》走得更遠,幾乎完全采用武俠的形式,各大高手對招拆招,各顯神通。正規(guī)軍的規(guī)模戰(zhàn)爭當然是勝敗之關(guān)鍵,但小說表現(xiàn)單打獨斗則勝于規(guī)模作戰(zhàn)。冷兵器尚有一對一的戰(zhàn)爭,尚可以成就英雄;熱兵器時代再無一對一戰(zhàn)爭,亦不會產(chǎn)生英雄。一對一的戰(zhàn)爭和有英雄的小說較之規(guī)模戰(zhàn)爭和無英雄的小說肯定更為精彩。作者將重點放在一對一的英雄之爭上,一涉及此,就濃墨重彩;而正規(guī)軍作戰(zhàn)則三言兩語帶過。作者寫英雄之爭神采飛揚,妙筆生花,寫正規(guī)軍作戰(zhàn)則似新聞報道,只敘時間地點,報告戰(zhàn)爭結(jié)局而已。這也就是逸聞和正史的區(qū)別,逸聞豐富多采,正史干干巴巴。正史已成定局,已無多少想像余地;逸聞則余裕甚大,故能涉筆成趣!鞍薰僖笆贰焙汀傲鱾鞯拿耖g故事”,往往神話或者武俠化其原型,因此《武陵的紅》這種形式亦在情理之中。若逸聞正經(jīng)化,則會既傷害了逸聞,又傷害了正經(jīng)。這篇小說則正經(jīng)屬于正經(jīng),逸聞屬于逸聞,故雖人事紛紜,亦能井然有序。
作者寫戰(zhàn)爭和正史突出逸聞,此舉非為好玩,因為逸聞中有天道民意。寫逸聞是為了從另一個側(cè)面寫出歷史之機和戰(zhàn)爭之機。風起云涌的歷史中隱約著天道,小說既然是“街談巷議”,其旨歸亦應在“街談巷議”背后的天道,而不在人事!段淞甑募t》寫出了“時代洪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狀態(tài),但未達到天道無親,天地不仁的境界。沈從文的《邊城》庶幾近之!段淞甑募t》盡管以總體視角敘事,但偏頗之心甚盛,偏頗成于當下對那個時代的認識。武陵三派人物正邪分明,賀龍為正,四大正老及其子侄基本為正,土豪劣紳和中央軍為邪。正邪不兩立,正終于勝邪。這篇小說只是事后演繹了天道,順者為賀龍,逆者為地方土豪劣紳與中央軍等。正邪已經(jīng)事先預定,人物再無余地,故小說人物并不豐滿,基本為單面人。《三國演義》與此小說頗多類似,三國時代亦是群雄并起,爭雄天下,小說場面宏大,亦多涉戰(zhàn)爭,但《三國演義》較為從容。其開篇詞有句云“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弊髡咭詽O樵心,笑談天下大勢,盡管亦偏向劉皇叔,但劉備是英雄,曹操亦是英雄,孫權(quán)亦是英雄,孫、曹并未因為作者偏于劉備而被遮蔽!段淞甑募t》則因為賀龍既是英雄,驤龍等是英雄,則地方土豪劣紳以及中央軍則成了跳梁小丑。
這未必是作者本人的錯,因為我們當下的時代尚無能力消化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故敘時多有成見摻于其中,自覺不自覺地受控于當下的時代。對那個時代的消化正在于一次又一次“武陵的紅”們的嘗試,故這部小說不是終點,是橋梁。
劉濤2008/8/13于老家膠州